越剧说陶叶传承

陶叶剧团,一个以两位师傅的姓氏命名的女子越剧科班,它在1941年3月下旬开始招生,并在同年上海南市石皮弄三余里31号正式开班。这个传统艺术学院不仅吸引了20多位有才华的学员加入,而且还有一批杰出的教师,如陶素莲、叶琴芳和林友生等,他们共同为这些年轻艺术家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内容丰富,包括了《游庵认母》、《倪凤煽茶》、《盘夫》、《采桂》、《斩经堂》以及《三看御妹》的折子戏和大戏。为了确保学员们能掌握专业技能,学校设立了“关书”,规定学费必须交纳,并且如果中途退学,则自行负责;而坐科3年后出科后,还需要帮师傅演出半年,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表演技巧。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演练,这些学生们逐渐能够独立上台表演,他们首次亮相是在德发戏院,然后又在沪东戏院展现了一番。在此之后,他们踏上了旅行者之路,在苏州、嘉兴、平湖、太仓、杭州、宁波和绍兴等地进行巡回演出。

由于当时新生的技术尚未精进,一些教书老师常常与学生共度台场,比如陶素莲曾主演《可怜孤孀》,而叶琴芳则主演了《纣王与妲己》。随着时间推移,学校又聘请了一些著名艺人,如屠杏花、小白玉梅和吴小楼作为客座教授,使得学生们能够从他们身上学习到更多关于唱做念打及人物塑造技艺的知识。

到了1943年的某个时候,袁雪芬便邀请这支尚未成熟但充满活力的剧团参与她所提议的一项改革探索,即“新越剧”。这一举措将这群青年艺术家推向了越剧改革的大舞台,从那以后,他们连续上演超过30部新作品,最终在1944年的《王昭君》的表演中完成了他们对新的艺术形式的磨炼并达到了成熟水平。此时已经有刘雅君、小丑周雅卿(原小生)、赵雅麟等一批新星崭露头角,其中戚雅仙甚至被誉为“袁派小花旦”。

然而,由于战争结束后的环境变化,该剧团最终解散,但其精神却被传承下去。当战争胜利之后,不久之后,陶素莲和叶琴芳再次携手成立第二个陶叶剧团,这一次他们选择嵊县苦竹村作为基地,用“素”字来命名每位学员,让她们各自成为独特的人物。这段历史就像是一本宝贵的情感日记,对那些追求梦想并勇于创新的人来说,是一份鼓励,也是深情厚谊的一种体现。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