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的起源与魅力陶叶剧团

陶叶剧团,一个以女性为主体的越剧教育机构,由两位资深教师陶素莲和叶琴芳命名。成立于1941年3月,它在上海南市石皮弄三余里31号的地点开设,并在此地招收了20多名学员,这些学员都以“雅”字为艺名,如周雅云、郑雅飞等人。此外,还有文戏师傅如陶、叶及林友生,以及武功师傅俞德佬,负责教授学生演技和武术。而金昌荣则是“开笔师傅”,负责教导学生如何抄写唱词和赋子。

教学内容包括了一系列经典的折子戏和大戏,如《游庵认母》、《倪凤煽茶》、《盘夫》、《采桂》等。此外,还有严格的规定,比如必须交纳学费并且坐科三年才能出科,而如果中途退学,则需要自行承担责任。在学习半年的时间后,学生们便开始串台演出,在德发戏院首次亮相,然后又到达虹口沪东戏院继续表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不仅在上海地区进行表演,还流动到苏州、嘉兴、平湖、太仓、杭州、宁波以及绍兴等地进行巡回演出。

由于当时学员们还未完全掌握技艺,因此常常与资深教练同台合作,以确保表演质量。在后期,剧团还聘请了屠杏花、小白玉梅和吴小楼这样的著名艺术家担任客座老师,为他们提供更专业的指导。这一过程中,学生们逐渐学会了如何运用唱做念打,以及如何塑造不同的角色形象。

到了1943年,当袁雪芬在大来剧场提出了对越剧的一种新的改革探索时,她邀请了这个尚未完全成熟但已经表现出的潜力的小团体参与其中。这是一个转折点,对这群尚未满足毕业条件的小伙伴来说,它代表着一次难得的机遇,让他们能够接触到新式作品,并通过不断尝试,最终完成自己的成长历程。最终,在经历20多部新作品之后,这个小团队成功地实现了自身价值并走向了解散,此后的成员分头搭班离去,但留下了一段宝贵的人生经验。随着抗日战争胜利不久后,一段新的旅程即将展开——第二个陶叶剧团成立,用“素”字命名,将再次带领这些女艺术家踏上征程。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