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姚水娟,一位来自浙江省嵊县后山镇的越剧旦角演员。出生于1930年,我在群英舞台科班接受了专业的训练,并且在那里学会了演唱旦角角色。在接下来的六年里,我在越新舞台上不断流动演出,并对四工调进行了创新,同时尝试将路头戏改编为详细幕表制,这让我很快获得了观众的赞誉。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加入了越升舞台,在上海的通商、老闸等戏院上演。我与小生李艳芳合作,共同创造了一系列新剧目,其中包括《花木兰》这部含有抗战意识和民族正义元素的作品。这不仅革新了传统的越剧风格,也引起了业界和社会的大力关注。
1939年春节期间,我出版了一本名为《姚水娟专集》的书籍,这是越剧史上第一本由一个演员个人撰写并出版的情报资料。之后,我与魏素云一起组建了一支新的剧团,我们取消了班长制度,实行经理制度,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艺术水平。
1940年秋天,我再次与李艳芳合作,我们成立了一家名为“越华”的剧团,在皇后、卡德、龙门等著名戏院轮流表演。我致力于创作新的剧目,这些新作迅速成为各大戏班中最受欢迎的一种。特别是《蒋老五殉情记》、《啼笑因缘》、《泪洒相思地》,这些作品非常成功,上座率极高之一例是《泪洒相思地》,连续80多天打破了当时的记录。
我的声誉达到了巅峰,被认为是改良越剧代表人物之一。我还曾经与王水花、张桂莲、竺素娥等其他知名女星合作,最终在1946年的7月6日结婚并宣布退休。在上海八年的职业生涯中总共完成超过5000场表演。
我擅长唱四工调,并喜欢紧弦响亮的声音。此外,我也热衷于学习兄弟艺术种,如绍剧京曲杭滩湖滩北方大鼓,从中汲取灵感。我的声音充满力量,有能力以一种独特的手法“海底翻”一气呵成地唱出十几句歌词而保持清晰度。我能够饰演各种旦角角色,还能反串小生,曾扮 演过韩世忠许仙梁山伯等角色。
我精通多个传统古典戏曲,如《倪凤扇茶》、《盘夫索夫》、《琵琶记》,其中尤其擅长饰严兰贞一角,在1954年的浙江省和华东地区戏曲会展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此外,还被邀请拍摄电影版《碧玉簪》,饰李夫人一角,为此还录制了一些音频专辑,包括但不限于碧玉簪泪洒相思地西施浣纱范蠡与西施等5面唱片,以及借红灯索夫书房会化缘认妻8面及十八相送6面的合灌录音带,与竺素娥合灌录音带以及与李艳芳合灌录音带各自拥有不同的音乐作品集合体。
1951年加入浙江实验话劇團並担任過浙江戲劇家協會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後,因為文化大革命中的政治打压错误划分为右派1961年進入藝術學校教書直至1976年因病去世享壽6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