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遥远的1944年9月,雪声剧团悄然诞生于上海九星大戏院的舞台上。它由袁雪芬带领的一群改革派艺术家共同创立,这些人都是她越剧革新过程中的忠实伙伴。该剧团的历史可分为三个辉煌时期,每个时期都如同一首古老而动听的歌谣,在时间的长河中回响。
第一阶段,从1944年的9月至1947年的1月,雪声剧团在九星和明星大戏院举行了多场演出。这段时光是由袁雪芬和范瑞娟等领衔的大师们主导,她们与徐天红、吴小楼、张桂凤等众多艺术家携手合作。编导部门则有南薇、韩义、吕仲等人的智慧指引,而幸熙设计了舞美,刘如曾操刀音乐设计,郑传鉴教授技艺,萧章掌管舞台监督工作。而宣传策略则交给陈文珍(陈疏莲)处理,并由周宝财担任琴师。此外,该团率先建立了正规编导制度,让剧务部拥有选择剧目的权力和管理整个演出流程。他们坚信:“戏曲是社会现象和人生故事的映射”,因此,他们致力于每隔两到四周推出一部全新的作品,并对经典作品进行重新整理。在这20个月里,他们成功上演了27部不同剧目,其中影响深远的是《新梁祝哀史》、《绝代艳后》、《忠魂鹃血》、《梅花魂》、《梁红玉》、《洛神》及《凄凉辽宫月》,尤其是在1946年演出的《祥林嫂》,以此开创了一种将鲁迅小说搬上话劇舞台的先例,它激起了进步文艺界以及新闻界强烈关注。此外,当年9月周恩来访问上海,他还观看了该团表演的《凄凉辽宫月》,并对地下组织如何领导越剧及其他地方戏曲作出了重要指示。
第二阶段,从1948年的9月至12月,雪声剧团再次回到大上海电影院继续其传奇之旅。这一次主要人员保持一致,但只有一共四部作品:《珊瑚引》、《月下老人》、《金枝玉叶》及《梁祝哀史》的精彩呈现,其中田汉专为该团创作了反讽当代主题的小品——《珊瑚引》,以此抨击封建统治家族腐朽政权。此外,还拍摄了一部名为“祥林嫂”的影片,以雪声剧团名义组成一个特别班子,由启明公司出品,并在上海四家影院公映。
最后,一切似乎即将画上了句号,但第三阶段从1949年的1 月至1950年的3 月间,又一次回到九星大戏院展开。在这个时候,袁雪芬另组了一支新的队伍,其成员包括魏凤娟、张茵、高剑琳等,以及编导韩义、钟泯等。但不久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上海前夕,只有短短几个星期内完成四个新作品:《万里长城》(万里长城)、李师师(李師師)、凤求凰(鳳求鳳)和白娘子(白娘子),其中充满反抗封建主义精神。随着解放区政府成立,此次演出也迎来了结束。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大部分成员加入华东越剧实验队,将这一伟大的梦想继续下去,而雪声劇團渐渐地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