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辈子来,看过不知多少场戏。但是在我记忆里印象最深者,莫过于竺水招的舞剑了。我看戏多,是因为我的家乡嵊县是越剧的故乡,县城也常常演戏。有迎神赛会时演出的庙会戏,也有为繁荣市面而演出的沙滩戏。女子越剧兴起以后,戏馆也开起来了,场子是利用祠堂、庙宇。
我从小喜动,一听说有庙会戏和沙滩戏,就要去挤。看戲是孩提时代最有乐趣的一件事,赶热闹看戲本来就让人开心,还可以向爸妈多讨几个铜板买零食。演戲时祠庙和沙滩四周有各式各样的点心摊和零食摊,也有顶在头上流动叫卖的小贩,大多是廉价食品,最配小孩的胃口。
至于戲馆,是要花钱买票的,小孩子不能常去看。不过,也有机会,旧时嵊县戲館,往往在戲劇结束前半小时左右,就把大門开放讓大家進去。我在兒時看到很多戲,但不懂藝術,只記住一個大概,而沒有深刻印象。但有一次,一個場景卻使我久久難忘,那就是竺水招的舞盤和舞劍。
1938年,我正在二戴小学讀書,那時麻行太祖廟開了一間戲館,我家的鄰居開汪怡丰酒店的泰华阿叔,他在戲館裡有一份股份,他家有一本看戲的“長期券”。他很喜歡孩子,只要券空着,他總會借給我。他們還可坐特等位子。那天夜裡,我又借到了長期券去看一場《卧薪尝胆》,這是我已經聽過很多次,但仍然感到興奮。不僅如此,這場表演中,有一個場景特別讓人難忘,那就是西施由竺水招扮演,在吴王面前的舞盤和舞劍。
那一幕發生了什麼呢?先是一名西施兩手各用三個手指托著盘,在胡琴聲中,在台上翩翩起舞。她隨著胡琴聲愈來愈快地在台上盤旋,她的手指轉動得飛快,使觀眾們都被她的才華所吸引。在那瞬間,我對於藝術產生的感受超出了童年的幻想,它觸動了我的靈魂,並留下了永恒的印記。
後來,我長大後學習拉胡琴時,便模仿她那段節奏學習,不論是否能夠完全掌握,她帶給我的影響無法磨滅。而且,每當我看到唐詩中的「霸王別姬」,或杜甫《观公孙大娘北子舞剑器行》之類作品,都會聯想到竺水招帶給我的那些美妙回憶,這些回憶像星辰般璀璨,即便歲月流逝,它們依舊閃耀著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