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县越剧团越剧有哪些经典之作

1952年,为了支援福建前线,浙江省温州市信陵越剧团的36名演员组成姐妹班来到福鼎县。福鼎县工会配备了8名舞台美术人员,并逐渐吸收了来自乐清县和瑞安县的演员,如陈菊英、陶杏花等,成立了福鼎县信陵越剧团,由吕爱宝担任团长。同年10月,这个剧团更名为福鼎县越剧团,在福州参加了首届地方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与其他地区的戏曲作品一较高下。在此期间,他们以《梁山伯与祝英台》、《钗头凤》两部经典作品获得奖励。此外,为配合抗美援朝和婚姻法宣传,他们还表演了一系列现代戏,如《父子争先》、《夫妇红》、《兄妹开荒》、《小二黑结婚》,这些现代戏在当时受到了广泛欢迎。

随着时间的推移,1957年,剧团实行“合作化”,所有私人服装、道具都归于剧团,并实行固定工资制,以自负盈亏为原则。当时收入稳定,不仅提高了艺术水平,还添置了大量服装、布景和灯光器材,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呈现各类戏曲。

1960年,更名为地方国营福安专区福鼎越剧团,同时创办了一所国营艺术学校,用以培养更多人才。这所学校培育出了30多位有才华的演员和音乐家。然而不久后,又改回成为由政府管理集体所有制的剧团。在这一阶段,其阵容强大,艺术质量也达到了新的高度,有机会前往周边城市如上海进行巡迴演出,并且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在这段时间里,他们积累了一批精心挑选过的人保留剧目,其中包括现代戏《白毛女》、《金沙江畔》以及传统戏《信陵公子》、《叶香盗印》,还有著名的小品《孔雀东南飞》,总共超过500场成功表演,每次均取得丰厚收入。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这个曾经辉煌发展的小小越劇團被迫解散,只剩少数几位幸存者被调往宁德京劇團,而绝大部分成员不得不返回家庭生活。直到1977年的2月份,当局决定重新恢复这个历史悠久的艺术机构,将其重命名为“新成立”的 福鼎縣越劇團。当时王宝琴接替马俊秋及吕爱宝成为第二任领导者,她带领着这个群体继续维护并传承古老而又独特的地方戲曲文化。

1980年代初期,当他们再次走上舞台,以传统之作《孔雀东南飞》的形式向世人展示其非凡技艺,让整个社会见证到它们如何通过不断努力从废墟中崛起,再次焕发活力。而至今,这支由各种背景的人组成却充满韧性与热情的心灵之光依然坚守着那份对优秀艺术精神无尽追求的心志。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