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剧的演绎中,有些经常被运用的“赋子”经过不断演化,逐渐成为观众喜爱的、特定剧目中固定唱词或道白的一部分。这些内容紧密结合剧情和人物内心世界,充满生动性和真实感,因此被称为“肉子”。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十八相送”和“楼台会”,经过多代艺术家的反复诠释,其唱词道白已经变得相当固定的变化较少。若缺去它们,这部戏就失去了其独特魅力。在其他剧目中尝试使用这些元素也并不合适,因为它们是《梁祝》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这些唱词道白成为了《梁祝》的标志性元素,被称作“肉子”。如果在表演时不按照传统来呈现,便可能遭到观众的嘲笑。
在越剧的传承过程中,不仅要教授一些基础性的“赋子”,还需教导艺人如何精准地掌握几出具有代表性的、“肉子戏”。通过这类技巧,年轻的艺人能够更好地塑造角色,为观众带来更加真实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