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剧演艺传承中,有些经常被运用的“赋子”经过不断的演绎和完善,逐渐发展成为观众喜爱的固定唱词或道白,这些内容紧密结合剧情和人物内心世界,使其生动有力,不再是简单的泛泛之谈,因此被称为“肉子”。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十八相送”和“楼台会”,通过多代艺术家的反复表演,其唱词道白也就变得相对固定。若缺少了它们,《梁祝》便失去了它的独特魅力。这些固定的唱词道白如果搬迁到其他戏曲中,则不太适用,因此,它们成为了《梁祝》的标志性元素,被视为“肉子”。当进行《梁祝》的表演时,可以自由发挥其他场景,但这两段经典段落则必须严格遵循原有的形式,以免遭受观众嘲讽。在越剧科班培养新一代艺人的过程中,除了教授一般性的“赋子”外,还要教会学生几出这些核心的“肉子戏”,以帮助他们掌握基本技巧并深入理解角色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