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剧艺术的传承中,有些经常被运用的“赋子”经过演绎演变,逐渐成为观众喜爱并期待的一部分唱词或道白,这些元素紧扣剧情和人物特性,充满生动感染力,与泛泛的描述不同,因此被称为“肉子”。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十八相送”和“楼台会”,这些段落经过多代艺人的精心诠释,形成了固定的唱词和道白,没有它们,《梁祝》的完整性就不复存在。将它们搬用到其他戏曲中则显得格格不入,因此,“十八相送”和“楼台会”成为了《梁祝》独有的标志性段落,被视为不可或缺的“肉子戏”。每次表演《梁祝》,虽然可以自由发挥,但这两段必备的元素则必须按照既定格式呈现,以免失去原作的魅力。越剧科班对徒弟进行系统培训,不仅教授一般性的唱腔技巧,还专门教授几出经典之作,即那些深受欢迎的、“肉子戏”,以帮助艺人完善扮演角色所需的基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