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之所以叫越剧反复传承的艺术范派

范瑞娟创立的越剧范派,其艺术特点体现在质朴温和、大方热情、咬字坚实与旋律起伏多变的结合上,追求刚劲的男性美。作为弦下腔的创始人之一,范派唱腔规范又独具一格,是显示流派特色的重要因素。其风格表现主要包括句逗延伸过门、长腔富华彩以及首创弦下腔等。

句逗延伸过门:在每句唱腔尾音上移用越剧过门继续延伸,这是范派首创的一种行腔方法,不论上下句均广为采用,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

长腔富华彩:旋律性强,起伏大,富有华彩,是范派唱腔的一个重要特点。范瑞娟吸收京剧老生拖腔婉丽舒展的长处,在组织曲调时,使之区别开来,以着力追求男性气质。

首创弦下腔回调:40年代中期,她在《梁祝》中首创了弦下调。在原来的六字调基础上,她通过吸收京剧反二黄旋律因素,并且对此曲调进行加工完善,最终形成继尺调后又一个具有多种板式变化的越剧基本 腔。

这种弦下回调具有低沉、悲愤的情绪倾向。而宫调转换最自如的是在越剧唱科中的[弦下]。她掌握了用1音不用低7音,用低7音不用1音等移宫技巧,在组合中自然地转换宫調,从而使曲調丰富于变化,为观众带来更多旋律美感。

她的发声有共鸣音色,与发声位置和咬字口型有关。她常以O形口型演唱,使声音宽厚宏亮,有豪放之美,即使遇临青韵闭口也能保持这种特色。此外,她咬字硬朗,有时夸张关键字眼,上啊、呀等虚字衬垫,以保持厚实豪爽之美感。

还有一种点头行法,就是行间连续出现仿佛点头一样的一种装饰音,也称打头。这是一种润足方法,对于表达人物思想感情非常恰当,如《梁祝》中的山伯真呆头鹅,以及《梅花魂》中愚兄痛心相关当局两句,都使用了相关当局装饰从而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人物内心活动。

她的表演注重神态造作,在手眼身法步配合中突出远望近看偷觑凝视等眼法运用。她对一些程式技巧贯串运用于角色的个性并借助传统舞蹈语汇精彩身段造型手指动作与唱科相配合揭示角色的细微复杂内心活动。

著名戏理论家刘厚生赞扬说:“创建了一种志诚淳朴,无灵气但却精光闪烁,有浑金璞玉风采。”这概括出了范派表演艺术重要特色。著名艺人丁赛君陈琦邵文娟史济华张志明方雪雯章瑞虹等都曾得到她亲传,他们在艺术上都受到影响。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