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剧的演绎中,有些经典的“赋子”经过不断的演出和创新,逐渐发展成为观众喜爱并期待的一部分。这些内容紧扣剧情,深入人物心理,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因此被称为“肉子”。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十八相送”和“楼台会”,它们在多年的演出中形成了固定的唱词和道白,不同于最初的泛泛描述,而是活生生的展现了一段段情感纠葛。由于它们深植于这个剧目的核心,它们无法轻易搬用到其他戏曲作品中,这使得它们成为了《梁祝》的标志性元素,即便是在其他场次,也必须按照既定的方式来表演,以免失去原有的魅力。
在越剧传统艺人的教学体系中,将这类经典唱词和道白纳入授徒之列,对于年轻艺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宝贵的学习机会。通过掌握这些“肉子戏”,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角色特征,从而提升自己的表演技巧。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声音控制、表情变化等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够将自己融入角色之中,做到心灵共鸣,为观众带来更加真实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