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剧的演绎中,有些经常被运用的“赋子”经过多次演出,逐渐发展成为观众喜爱并期待的、特定剧目中的固定唱词或道白。这些内容紧扣剧情和角色心理,充满生动感染力,与泛泛的“赋子”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被称为“肉子”。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经典段落“十八相送”和“楼台会”,经过几代艺术家的精心传承,其唱词和道白已经变得非常固定,不同于其他戏曲作品。若将它们搬入其他剧目,即便是最优秀的演员也难以适应,因而这两部分成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不可或缺之处,被誉为其独有的“肉子戏”。当在正式表演中排除掉所有可变动的情节,而只保留这两个固定的部分时,这样的表演才能达到完美,并避免观众对其进行讽刺。因此,在越剧科班里,除了教授基础的“赋子”以外,还要教导学生几出具有代表性的“肉子戏”,以确保他们能够掌握扮演角色所需的基本技巧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