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敏带领“傅艺之友”志愿者们,踏上了2018年研习班的征程。在北外滩的一座大厦活动室里,他们聚集了一堂盛会。自90年代中期成立至今,“傅艺之友”一直坚持着“先学时事后习艺”的模式,致力于用越剧艺术服务市民。
董敏,她的故事充满戏剧性。她13岁便登台表演,被推荐到上海戏剧学院,但因父母不同意,只得在中专毕业后进厂,再转入一家百货公司。改革开放后,她成为下海经商的“弄潮儿”。那是1983年的一天,当她参加了一个越剧界联谊活动,与傅全香邂逅,从此结识了这位越剧大师。
随着时间的推移,董敏不仅自己练习越剧,更开始组织义演,为社区居民提供精神慰藉。她创办了“傅派票友沙龙”,每周二上午在霍山公园义演,让居民们能在家门口欣赏到美妙的声音。在一次爱心慈善活动中,她萌发了创办艺术团队的想法,并与金艳芳、傅全香等人共同参与,一场接一场地进行义演,最终成为了社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当2008年的世博会来临时,“傅艺之友”更是迎来了新的挑战。他们创新团队活动形式,不仅举行义演,还积极听取选民意见和呼声,在虹口区代表会议上提出改善老年人晨练集中的公厕问题,并最终得到解决。此外,他们还开设辅导班,每周六下午在社区中心礼堂授课,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和学习越剧。
通过不断努力,“傅艺之友”不仅为成员提供了一种社交和艺术表达的手段,也让越劇爱好者范爱娟等人找到了一份身心愉悦的事业。而去年12月3日,他们举办了一次追思会,以纪念逝去的大师 傅全香,这次活动也深受市民喜爱。
随着时代发展,“傅艺之友”的服务对象也有所变化,从传统工作者逐渐转向大学生、白领乃至企业界人士。但无论如何改变,都没有改变他们对传承和弘扬 傅派艺术 的初心。这是一个关于音乐、舞蹈、歌唱以及情感共鸣的故事,是一个关于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交流与学习相互促进的小小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