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敏带领“傅艺之友”志愿者们,踏上了2018年研习班的征程。在北外滩的一座大厦活动室里,他们开启了新一轮的学习与交流。董敏,一个七旬高龄的领衔人,她正指导着队员们了解全国性的精神理念。这套模式和主旋律自90年代中期便形成,并坚持至今。
记得傅全香的话语,董敏从小就对越剧情有独钟,当她13岁登台表演时,便被老师推荐到上海戏剧学院。然而,由于父母不同意,她只能在中学毕业后进入工厂工作,再后来转而在一家百货公司供职。改革开放之后,她成了一名下海经商的先行者。
1983年的一天,董敏参加了上海举办的越剧联谊活动,那里遇见了傅全香。那张字条上的电话号码,是傅全香悄悄给她的。她不仅获得了拜访老师的机会,还赢得了傅老师赞赏:“我们悄悄地做朋友。”
1990年代初,一次慈善活动让她萌生创办艺术团队的想法。那次义演,不仅捐款众多,也激发了社区居民对于越剧艺术需求。而当时提篮桥社区由于老年人口众多,对于观看戏曲却缺乏便利性。
故此,“傅派票友沙龙”应运而生,每周二上午在霍山公园进行义演,为居民提供近距离观赏。此举深受居民喜爱,有位李老太因病去世前曾感谢过董敏,让她的努力得到认可。在“弘扬奥运精神,走向健康人生”的专场演唱会中,陈阿姨也找到了鼓励和力量。
2008年5月,当“傅艺之友”座谈交流时,即使是普通观众身份出现的人物,也能体会到社区团队如何致力于传承各种流派,使越剧更加丰富多彩。每一次活动前,都要先学习文明礼仪,以小卡片形式分发给队员,这些都是董敏坚持不懈所教导的内容。
随着时间推移,“ 傅艺之友”逐渐吸引了一批有才华、有文化背景的人加入,比如朱晓平,这位退休前的温州市越剧团演员曾获多个奖项。她参与培训新成员,一招一式都教授得淋漓尽致,而这也是为了传承更为纯粹、真实的情感与风格。而这些努力,最终也换来了更多人的支持和关注,使得这个志愿服务团队成为北外滩乃至整个上海的一个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