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国内首个以戏剧为主题的文旅小镇,也是少有的拿地方戏曲剧种命名的特色小镇“越剧小镇”,在中国女子越剧诞生地浙江嵊州施家岙村,迎来第一批客人。这意味着发祥自嵊州、繁荣在上海、传播于全国、影响至海外,位列五大剧种之一的越剧,在精神原乡有了探路下一个百年的根据地。越劇表演艺术家茅威涛评价:“这对未来劇種的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性。”越劇还乡問道,不代表越劇小鎮的目光局限在越劇,而相反,它有关乎中國文化藝術遠大的理想。
去年3月,越劇小鎮總規劃師、戲劇導演郭小男召集來自12個國家的多名藝術節總監、戲劇專家,在小鎮舉辦首屆“國際戲劇小鎮聯盟論壇”,借國際經驗與視野議文化抱負與擔當。坐落於剡溪之畔的小鎮依托嵊州境內萬年黃山千年唐詩路留下的文化積淀,以及秀美壯阔自然風光而建。
為了恢復國人傳統觀影習慣和傳承民族審美與演技意義,小鎮興建了一座古戲樓,是被稱為戲曲工坊十餘個中型戲曲場核心。未來,在此外還會有其他非遺音樂如新昌調腔和寧海平調等輪番亮相。
開園幾日,小鎮文化藝術與生活方式相結合初見成效。在超強演員陣容由竺招、小威涛組成,並重新現代化《山河戀》;十佳頂尖院團聯袂回歸,表現經典折子戲。此外,有木偶評彈皮影青瓷瓯樂及各類非遺展示活動,這些精彩節目吸引全球觀眾聚集。
隨處可見的是藝術魅力和生活美學,使得這裡成為一個全新的創作靈感源泉。而且,由於沒有歷史包袱,一直像個無所畏惧青年般采集他方藝術形式優點進行融合。比如1947年的《山河戀》,將法國作家大仲馬的小說嫁接到梁僖公頭上。此前 袁雪芬還把魯迅短篇小说改為《祥林嫂》。
浙江百花團1984成立後,以袁雪芬等前輩為榜樣,不斷擴展邊界並拍攝多部電影令其獲得更多關注。扎根起步但快速吸收東西方多樣文化養料的小鎮勢必帶來新的面貌。而隨著後續項目完善,以戲曲為核心以山水為承載的小鎮也能帶來創新的業態期待可以發揚中國文化根脉不負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