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越剧新疆兵团越剧团

兵团越剧团的前身是浙江省宁波市越剧二团,成立于1957年。该团由民间职业剧团“五一”剧团改制而来。在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支持下,该队在1959年9月被调往新疆,并正式成立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越剧团。这支艺术集体由著名演员筱云飞担任第一任总导演,副总导演则是陈步一和筱佩卿。此外,还有汪笑天作为副总导员与其并肩作战,全体成员共计85人。

为了将这一文化宝贵的遗产带到遥远的地方,这个精英队伍踏上了前往新疆的旅程。在火车上,他们紧张地排练着即将上演的几场戏。他们准备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西厢记》以及《红楼梦》,这些经典作品不仅展现了他们卓越的表演能力,而且由于服饰和布景之美,被誉为“活化石”。当他们抵达尾亚车站后,不幸遇到了等待转车期间的小插曲,但这并没有阻挡他们对即将到来的首场表演充满期待。当夜幕降临,他们以优雅的声音唱出悲欢离合,让那片荒漠小镇上的每一个角落都回荡着歌声。

随后,这支队伍在酷暑严寒中走遍了天山南北,为农牧场中的同事们带去慰问和欢乐。此外,他们还在乌鲁木齐、伊犁、克拉玛依、喀什等地,为各族观众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这个队伍不仅拥有完整的人物角色,如潘瑞莲(花旦)、潘月楼(旦)、梁天红(旦)等,还有一系列辅助角色,如俞生凤(生)、潘少楼(生)、魏月萍(小生)等,每个人都扮演着自己独特的角色。

该剧组里,有编剧樊篱负责创作故事线索,导演范志祥则指引着整个表演过程,而舞美设计邬长贵则让整个画面更加绚烂多彩。常规公映的作品包括《红楼梦》、《杨立贝》、《云中落绣鞋》、《阮八姐》、《碧玉簪》、《半把剪刀》及《盘夫索夫》,以及《團圆之后》的经典篇章。这份深厚的情感与文化价值,让人们无论是在上海还是杭州,都无法抗拒这份古色古香的情怀。

1962年10月,该劇團返回寧波市进行汇报性质的一次大型巡迴節目,並且特別排練了一部根據維吾爾族民間故事改編成戲劇版本——高立清所著《王子與公主》的經典篇章,這部作品不僅讓觀眾們對於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入了解,也為越劇帶來了一個全新的視野。在這場盛大的巡迴節目中,《新民晚報》(New People's Evening News)、_杭州日报(Hangzhou Daily)及寧波日报均發佈評介文章,以此來肯定該劇組使用越劇形式反映少數民族題材達到的高度統合與開拓,使得越劇藝術領域獲得了巨大的進展。而為培養青年人才,该團还通过接收学员进行培训,将三批学员分別命名为“艳”字辈、“鸣”字辈,以及未能完成学习任务便直接下放到阿克苏地区工作并改组成为农一师越剧团。但到了1969年3月15日,当时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该群体决定解散,大部分成员选择返回江浙地区继续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而部分人则选择留在当地继续服务于社会。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