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基焕越剧演员与导演如同孟丽君般的艺术灵魂挥洒着对传统戏曲的热爱和深厚功力

竺基焕,作为一位杰出的越剧演员、导演和戏曲教育家,他的艺术生涯如同孟丽君般璀璨夺目。1903年出生于浙江嵊县后山村的他,从1913年进入“新大三庆”绍班开始,其在二花脸这一角色上的表现令人瞩目。他以勤奋苦练著称,不仅练就了一身武功,更以其独特的大刀技巧“大刀三圈”赢得了广泛赞誉。

1932年起,竺基焕先后担任了多个舞台的教师职务,其中包括“群英舞台”、“大华舞台”、“新群英舞台”。他的教学方法严格而有效,一天早晚两堂基本功训练从不间断,并将排练与功夫训练相结合,以此来提高艺徒们的综合素质。在个人创办的“新新群英舞台”,他既是班长又兼任文武教师,对待每一个艺徒都充满关怀并根据他们的智能进行重点施教,使许多人迅速进步。

竺基焕教授的一些经典武戏有《双龙会》、《铁公鸡》,文戏则包括《沉香扇》、《天雨花》等。此外,他还成功地将原为绍班剧目的《百花台》、《三看御妹》、《龙凤锁》搬迁至越剧女班中,融合了绍班风格和越剧特色,为这两种不同的传统艺术形式增添了新的生命力。他的学生中,有很多人成为了著名的越剧表演者,如姚水娟、竺素娥、姚月明等,他们都是一代才俊,在文武全才方面达到了很高水平。

抗战期间,竺基焕曾在绍兴举办过“惠明舞台”,并且在宁波天然舞台为徐玉兰、魏兰芳等人的戏班排戏。在解放后的时期,他应邀组建了“联谊越剧团”,后改名为重庆市越剧团,并担任导演。在十几年的工作时间里,他共执导了70多部作品,其中包括经典之作《梁祝》、《西厢记》以及现代话题性强的小说改编作品如《屈原》,以及革命主题的小品 戏如《夺印》、《首战平型关》的创新制作,为越剧艺术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64年,竺基焕选择退休返回故乡。然而,这位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情感的人,在1972年的暮年却因喉癌病逝于那片熟悉而又美丽的地方。他留给我们的是一生的坚持与热爱,以及无数被他启发和塑造的人才。这段历史,就是关于一个普通村子里的孩子如何通过不断努力,最终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宝贵财富——中国古代京派及其衍生的各种地方歌仔戲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