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冬晴,1988年出生,是杭州越剧团的一名优秀演员。她从12岁开始学戏,这是老师精挑细选的文艺青少年。当时她对越剧一无所知,连她的父母也不例外。母亲只是指了指电视说:“看,那就是唱戏的样子。”于是,郑冬晴来到了省级艺术学院学习表演。在入学初期分配角色时,老师要求学生们表演一段歌曲。然而,当时的郑冬晴只会唱儿童歌曲,所以她高声地唱了一首欢快的旋律,并被分配到了花旦组。在第一堂课结束后,其中40名同学都哭了,因为练习中的“压腿”技巧让他们受不了。而小生组因为老师是一位男性,对要求更加严格,因此许多人在课后纷纷打包准备回家。尽管如此,郑冬晴并没有觉得这太苦,她只是继续以花旦的声音进行演绎。她唯一一次哭泣是在练功时因受伤而折断手臂,用绷带固定,从此每次想起都会落泪。
经过五年的刻苦训练,她18岁便加入了杭州越剧团,一位职业性的越剧演员。除了参与舞台表演,她还要在练功房中不断排练,以提升声情并茂和情感流露。这一点与单纯的歌唱有着本质区别,它融合了丰富的情感表达和动态变化。就像以前老师教他们大声喊“爸爸妈妈”,抒发内心情感一样。
尽管已经成为职业性质的人物,但她们仍然需要不断排练,每一次都是新的体验。一场戏可能需要重复无数遍,但是仍旧不满足于现状,每一次都能发现新的细节和深度。在采访当天,她选择重新穿上《白蛇传》中的服装和水袖,即使眼角已经泛红。
作为一个乡村巡回艺术家,郑冬晴经常跟随团队前往下乡演出,最常去的是温岭,那里的人群热爱听戏。她们通常在庙会旁边搭建舞台,小镇上到处都是观众,有时候即便身着化妆也会引起周围人的关注。
这种密集而繁忙的工作安排包括5天9场连续表演,在庙里食宿,同时当地居民也会送来一些礼物作为支持。
当然,即使这个接近90后的女孩拥有自己的音乐喜好,这与她的专业背景无关,而是追逐时代最流行的声音。当她走进KTV,也一定会点播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有些人甚至比她更为痴迷,不惜坐在KTV中不停播放新歌,而有些人则甚至在游泳的时候模仿兰花指的手势动作。
对于未来是否继续走这条路,郑冬 晴从未有过深入考虑,只是顺其自然地生活下去。而且,在她的这一代,与前辈相比,更重视个人选择和幸福感。她很少思考什么时候才能扮演主角,因为那似乎只能等到四十岁之后才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问题。而距离那个年龄还有很多时间要走,也许她将再次饰演《白蛇传》,但每一次,都无法避免泪水涟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