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形成越剧大全的流派

1960年5月,上海越剧院的作曲家项冠森发表了《越剧演唱研究》,在文中他详细分析了袁雪芬、范瑞娟、傅全祥、徐玉兰、齐亚森和卢金华(尹桂芳此前已被调至闽剧团但尚未加入)的独特演唱风格,并将其归类为“流派”。两年后,即1962年4月,项冠森的研究成果被收入上海戏剧学院歌剧文学系的《戏曲音乐讲稿》中,通过油印形式在同行之间传播。随后,在浙江越剧团的一位名叫周大峰的人对上述六位演员的唱腔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并撰写了初稿,这本书最终在1981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此外,1964年,一群专注于浙剧音乐方面的人士——包括何仁忠、吕秉荣、周大峰和陈先玉,他们根据当时著名女演员们的独特风格,将浙江分为四个主要女伶派:陈培青派、高爱娟学校以及与周凤凤创立的大型男女合演流派,其特色是以男声为主导。这些不同的流派共同构成了浙江越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