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黛玉葬花与越剧演员单仰萍的现状在物是人非中探索

回首初中时,我对越剧版《红楼梦》的热爱如同潮水般涌动。那时的我,一个热血青年,不畏艰难地追寻着演员的足迹,渴望掌握唱腔的奥秘。虽说当时我的理解和技艺都还处于青涩之中,但《红楼梦》中的经典段落却在我口中流畅而自信。我那时候的心思纯真无邪,深信林黛玉就是王文鹃,而王文鹃自然是林黛玉。然而命运的转折让我与越剧擦肩而过,我踏上了评弹的道路。在徐丽仙老师的一曲《黛玉葬花》前,我又一次被其迷住了心灵,却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浅尝辄止。优美开篇一直让我唱得不够完美。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明白再这样下去会显得生硬和疲惫,所以我决定重新审视有关《红楼梦》的越剧、电影、电视剧资料,以求更深入的理解。

结果,让人惊讶的是曾经在我心目中闪耀着光芒的王文鹃竟然显得有些过时。年龄和外貌上的变化,加上陈晓旭扮演林黛玉更加接近曹雪芹笔下的形象,使她成为不可逾越的人物。而再次聆听徐老师那苍老的声音,更让我感到陈晓旭与之相比简直无法比拟。这一番彷徨之后,只有重新翻阅小说才能找到答案。我终于明白,《黛玉葬花》并非仅仅是一首咏花诗,其实它写的是人,也反映了林小姐缺乏知音、葬花无奈的情感,以及对世态炎凉、人情如纸的一种悲愤控诉。

“质本洁来还洁去,免叫漂泊堕泥尘”,这几句话展现了她的坚持独立,不愿忍辱偷生孤傲倔强的心理状态。而整首歌曲,可以想象当时黛玉眼前的景色是多么暗淡凄清,她内心产生迷茫和厌倦,这些情感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伤心一首葬花词,如谶成真不自知”,则是对林黛玉身世飘零以及预示她命运要以悲剧告终而自己浑然不知的情感表达。

弄懂这些后,再次聆听丽调《黛玉葬花》,虽然曲子本身能让我陶醉,但想到林黛玉五六岁丧父进贾最多七岁,那么她到死不过十四五岁,一位柔弱贵族娇小姐的声音能如此苍老吗?为了寻找答案,我耐心地将熟悉的话又重复了一百遍以上(估计)。

必须承认,徐老师这份开篇确实令人动容,它既无法超越,也不会独树一帜,是评弹界绝唱。但为何感觉“苍老”呢?答案只有一个:老师在谱曲时已经有一定的年纪,并且身患绝症。她们希望我们延续作品里留给后人的艺术魅力,而不是模仿她们“苍老”的声音或“沙哑”。尽管我至今未能完美诠释这首经典,可至少弄清楚了《黛玉葬花》中的林妹妹其实只有十四五岁!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