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黛玉葬花中的越剧演员头像图片在物品中的寓意解读

回首初中时,我对越剧版《红楼梦》的热爱简直无与伦比。那时候的我,一个对戏曲充满渴望的少年,花高价从上海购买了唱词,并不懈地向演员请教。虽然当时我的唱腔只是基础,但我却能熟练地背诵《红楼梦》中的经典段落。在同学间,我以“小有名气”,尽管那些歌声多为囫囵吞枣,却也让我在校园里小有知名度。我曾深信林黛玉就是王文鹃,而王文鹃便是林黛玉的化身。但随着岁月流转,我逐渐意识到自己与越剧擦肩而过,最终选择了评弹艺术。徐丽仙老师的一曲《黛玉葬花》不仅迷住了我,还让我沉醉其中。不过,由于认识上的局限和唱功上的浅薄,我始终未能将这首优美的开篇唱得恰到好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认真研究有关《红楼梦》的越剧、电影和电视剧资料,只为了找到完善自己的歌艺。但当我重新观看陈晓旭饰演林黛玉的情形时,无论年龄还是外貌,都让人觉得她更加符合曹雪芹笔下的原型,被誉为不可逾越的“珠穆朗玛峰”。再次聆听徐老师那一段苍老的声音,让我感到有些失落。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努力,一次又一次翻阅曹雪芹先生所著的小说《红楼梦》,最终才勉强理解了一些事情。这首开篇,《黛玉葬花》,原本是由曹雪芹创作的一首咏花诗,但其实质上是在写人。每一句“今朝花落侬收葬,它年葬侬知谁人”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林小姐缺乏知音、葬花无奈以及哀怨的心情。而“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侵”则反映了她对世态炎凉、人情如纸的一种悲愤之感。“质本洁来还洁去,免叫漂泊堕泥尘”,正是她的孤傲倔强,不愿忍辱偷生的心理状态。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想象当时黛玉眼前是一片暗淡凄清,她内心生与死、爱与恨之间产生迷茫厌倦,这一切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而那句“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不自知”,则意味着预示姑娘命运要以悲剧告终而自己浑然不知。

了解这些后,再次聆听丽调《黛玉葬花》,如果考虑不到曲子本身,那么它会让我陶醉至极;但想到林黛玉五六岁丧父进贾家,最多七岁;薛宝钗比贾宝钗大一岁,而林黛玉比宝钗小一岁,所以她活不过十四五岁。一位柔弱贵族小姐的声音是否真的能那么苍老?为了寻找答案,我耐心重复聆听已熟悉的话语,大约二百遍左右(估计)。

应该承认的是,即使现在很多演员都试图模仿或超越这部作品,也无法超出或独树一帜。这已经成为评弹界的一个绝唱。我一直没有把这首经典之作唱好,但至少弄清楚了:林妹妹只有十四五岁!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