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初中时,我对越剧版《红楼梦》的热爱简直无与伦比。那时候的我,一个对戏曲充满渴望的少年,花高价从上海购买了唱词,并不懈地向演员学习唱腔技巧。在同学间,我以“小有名气”的越剧演唱而自豪,即便是初学者水平,也能熟练地背诵《红楼梦》中的经典段落。然而,在那个天真的少女时代,我将林黛玉和王文鹃等同视作一物。这份单纯让人感动,但也限制了我的艺术成长。当我遇到徐丽仙老师的一曲《黛玉葬花》,那深情流露的情感让我神魂颠倒。我意识到,如果继续以浅显的方式演绎这首歌,那么很快就会感到疲惫。于是,我决定系统地研究有关《红楼梦》的越剧、电影和电视剧作品,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部伟大文学作品。结果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无论是外貌还是内心世界,都无法再像当年那样被吸引。而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更加接近曹雪芹笔下的原型,被誉为难以逾越的“珠穆朗玛峰”。再次聆听徐老师的声音,这次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她在表达悲伤与哀愁时所展现出的苍老之美。
开篇中的《黛玉葬花》是一首改编自曹雪芹《葬花吟》的咏花诗,其实则写人的深刻心理。一句“今朝花落侬收葬,它年葬侬知谁人”,透露出林妹小姐缺乏知音、葬花无奈以及哀怨的心情。而“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侵”抒发的是她对世态炎凉、人情如纸的一种悲愤控诉。“质本洁来还洁去,免叫漂泊堕泥尘”,反映的是姑娘坚持自己的清白,不愿忍辱偷生、孤傲倔强。整首开篇,让人仿佛看到黛玉眼前暗淡凄清,她内心多愁善感在生死爱恨之间产生迷茫厌倦的情绪,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而“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不自知”,则是预示林黛玉命运悲剧告终而自己浑然不知。
通过拟人的手法,将人物的情感融合于现实场景,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我终于明白了基本意思,再次聆听丽调《黛玉葬花》。如果不考虑曲子本身,就让我陶醉。但想想林黛玉五岁丧父进贾家,最多七岁,而薛宝钗比宝钗大一岁,这意味着林妹小姐至死不过十四五岁。她柔弱不堪杨柳细腰贵族娇小姐的声音能这样苍老吗?为了寻找答案,我耐心再次听了两个月(估计超过100遍)。应该承认,徐老师此版本确实动人,不管谁用哪一种调门来演绎,都无法超越更不会独树一帜。这已经成为评弹界不可否认的地标。那么为何感觉苍老呢?思前后只有一个答案:当时老师谱曲时已有一定的年纪并身患绝症。这不是要模仿她的苍老或沙哑,而是要延续留给后人的艺术魅力尽管俺至今没有唱好这首经典,但至少弄清楚了 林妹妹只有十四五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