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宁波市小百花越剧团的新编历史剧《烟雨青瓷》在上海逸夫舞台上演,开启了2015年上海越剧嘉年华的大幕。这次盛会是基于上海越剧院60周年庆作为契机,由沪苏浙闽12个剧团共同参与,共计32台精彩表演、35场演出,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盛大的戏曲盛宴。这个规模的活动不仅凸显了上海“戏码头”的重要地位,也为国有院团与民营演出公司合作提供了一个典范。
这次嘉年华期间,不仅吸引了许多戏迷奔走相告,而且还引起了一些业内人士对于市场容量是否能够消化如此多同一类型的票房心存疑虑。但是,策划人许霈霖认为,从商业风险角度考虑,市场容量决定产品数量,但文化产业并不完全是商业,有时候需要通过大型活动来“倒逼”市场,让其扩充容量。最终,这次嘉年华并没有出现预期中的票房竞争,而是形成了规模效应。
上海作为越剧发祥地,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经有过十几个越剧团同时在此演出,这样的盛况至今仍被人们怀念。为了确保越剧能够生机勃勃,一直需不断进行演出和培养观众。去年的嘉年华成功举办后,再加上今年的《甄嬛》20场驻场演出,再次证明了上海“戏码头”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戏曲院团在这里打响名声,并提高了商演报价。
绍兴小百花艺术中心主任陈镜高认为,此次票房分成对各方都是一个考验,如果能真诚面对市场,那么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利益最大化。此外,还有诸暨、余姚等近十年未亮相上海的队伍,为此特别排练新作品,并制作新的服装,以期在“戏码头”站稳脚跟。在运营过程中,将公益活动与文化配送结合起来,不断推广,使得这项活动既有经济效益,又符合社会责任感。
最令人意外的是,这个项目竟然只用了一小部分资金启动,而它的秘诀就在于采用票房收入分成模式,大幅减少风险。此前,每次表演往往由单一方承担所有成本,现在这种模式让每个参与者都更愿意创作适合市场作品,以及选择具有潜力主角的人员。这不仅使得每个参与者的收益增加,还促进整个行业向更加健康、持续发展方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