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宁波市小百花越剧团的新编历史剧《烟雨青瓷》在上海越剧院的逸夫舞台上落下帷幕,这标志着2015年上海越剧嘉年华的正式开幕。沪苏浙闽12个剧团共推出32部精心策划的戏目,35场演出将在这个文化盛会上同步进行。这次大型活动不仅是对上海作为“戏码头”的地位的一次展示,也是国有院团与民营演出公司合作的一次尝试。在这样的背景下,业内人士对于上海市场能够有效消化3万余张同一类演出的票房持有保留态度。
然而,嘉年华策划人许霈霖坚信通过大规模演出可以形成规模效应,不仅不会导致票房竞争,“自相残杀”,反而能促进市场健康发展。上海作为越剧发祥地,有着悠久的戏曲传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经有众多越剧团在此同时 演出,为后来的流派和艺术大家们打下了坚实基础。
上海越剧院院长李莉强调,只有不断举办各种表演活动并磨练演员才能保持戏曲艺术生机勃勃。她表示,即便面临经济压力也不应该减少演出次数,因为这可能导致观众知晓度降低,从而陷入恶性循环。去年的嘉年华以11台大戏赢得了全国各地观众的心,此次《甄嬛》的20场驻场表演再一次证明了其吸引力的巨大。
绍兴小百花越剧团成立初期就设定目标要在上海市场站稳脚跟,并通过连续每年来沪表演,最终培养了一批忠实粉丝。而杭州越劇院虽初来乍到,但凭借连续4年的努力,在没有气馁的情况下成功跻身于“戏码头”。诸暨、余姚等近十年未亮相的地方性组合也为了嘉年华重新排练节目和制作新服装,以此争取在“戲碼頭”上一炮成名。
尽管运营成本高达同类活动十分之一,但通过票房分成模式,使得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承担风险。此举鼓励各方更加精心挑选作品和主角,同时为观众提供更具市场吸引力的内容。福建芳华越劇團團長黃國慶坦言,全團從福建至上海之旅需投入六七万元路费,而不确定收入的情况让他们必须细致规划。但由于规范运作,他們獲得了最高分成率,並決定增加場次。此外,他们由王君安主导的《玉蜻蜓》及《柳永》两周內即告售罄,让他們果断决定增加場次。
許霹靚認為,這種市場力量正是戲曲藝術魅力的展現,是觀眾願意為真實舞台精品付費所体现。他強調,這種模式對於發揮各方積極性的好處不可忽視,而且對於劇團與藝術家來說是一個考驗。如果他們能夠面對市場,那麼劇場、院團以及主辦單位都能實現利益最大化。此外,他們還提到,在嘉年華期間,由於公益活動不間斷且深入基層,形成了市場運作與公益活動相互配合的大規模效果。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是在公益賣票中,也沒有阻止更多觀眾前來購買門票,因此最終销售额增加到了8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