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往昔,初中时期,我对越剧版的《红楼梦》有着浓厚的兴趣。那时候,我不仅购买了唱词,还努力寻求机会向演员请教,希望能掌握唱腔技巧。虽然当时我的理解和表达都比较肤浅,但我竟然能够流利地背诵《红楼梦》中的许多名段。那个时代的我,对于艺术和文化充满了无限憧憬,认为林黛玉就是王文鹃,而王文鹃自然等同于林黛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艺术的深入了解,我意识到这种简单化的认识不足以满足我的追求。
于是,我开始系统地学习有关《红楼梦》的越剧、电影、电视剧资料,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部经典作品。我发现自己的初恋对象——王文鹃,原来只是一个形象而已。而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则更加接近曹雪芹笔下的原型,被誉为“珠穆朗玛峰”,难以逾越。在此基础上,再次聆听徐老师那著名的情感歌曲《黛玉葬花》,那种苍老的声音让我感到既震撼又有些失落。
为了找出答案,我决定重新翻阅小说,并反复研究葬花这一情节。我明白,《黛玉葬花》其实是一首咏花诗,但其背后隐藏着对于人生无常与孤独命运的心声。一句“今朝花落侬收葬,它年葬侬知谁人”的旋律,便透露出了林妹小姐缺乏知音、在世间无依无靠的心境。而那些关于风刀霜剑严相侵,以及质本洁来还洁去的话语,都展现了她对于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的一种悲哀控诉。
整首开篇通过拟人的手法,将人物的情感融合于现实场景,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人格魅力。弄清这些之后,再次聆听丽调《黛玉葬花》,虽然曲子本身令人陶醉,但想到林黛玉短暂而艰辛的一生,她十四五岁便离开人世,那些柔弱的声音如何能显得如此苍老呢?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只有一个答案:徐老师在谱曲时已经有一定的年纪,并且身患绝症。当我们欣赏这首经典之作,不应该是模仿她的声音,而是要继承她留给我们的艺术传统。尽管我至今尚未能唱好这首经典,可至少弄清楚了《黛玉葬花》中的林妹妹实际年龄只有十四五岁。这份真相,让我对这个角色以及整个故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