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宁波市小百花越剧团的新编历史剧《烟雨青瓷》在上海越剧院的逸夫舞台上落幕,这标志着2015年上海越剧嘉年华的启动。为了庆祝上海越剧院60周年纪念,沪苏浙闽12个剧团共同参与了这次盛会,他们带来了32个精彩绝伦的戏目和35场不容错过的演出。这一系列活动无疑凸显了上海作为“戏码头”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是国有院团与民营演出公司合作的大型尝试。
除了精心策划的一系列经典戏曲作品,如《牡丹亭》、《孔雀东南飞》、《玉蜻蜓》、《春琴传》,嘉年华还吸引了一大批戏迷前来观看。尽管市场对于如此庞大的票房需求持有一定的担忧,但嘉年华策划人许霈霖坚信:“文化产业并不仅仅是商业,它有时需要‘倒逼’市场,让其扩充容量。”他认为,这次大规模演出并没有出现预期中的票房竞争,而是形成了规模效应。
随着这一盛事在上海展开,各地越剧团也纷纷受邀参加,为观众带去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表演。绍兴小百花艺术中心主任陈镜高认为,票房分成对每个人都是一个考验,如果能够顺利面对,那么所有相关方都能实现利益最大化。此外,在公益活动方面,许多演员积极参与社区和学校等地方进行表演,不断深化文化配送和主动联系之间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更加完善、有效的心理影响力。
此次嘉年华期间,还有两种特别情况值得注意。一种是温州越剧团副团长郑文东提到的,“票房分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种模式鼓励了各方积极性。而另一种则是在公益演出中出现的问题,即政府补贴与居民购买票务“三合一”方案,使得原本可能因为缺乏足够收入而无法接手免费发放门票的情况得到解决。在这样的背景下,《挑山女人》的公益演出成功从最初5场增加到8场,并且未曾赶走任何观众。
总之,此次2015年的上海越劇嘉年華不仅展示了中国古典戏曲艺术魅力的多样性,也体现出了当代运营方式对于提升文化产品市场价值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潜力的巨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