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亚芬越剧演员简介浅析黛玉葬花物品场景解读

回首初中时,我对越剧版《红楼梦》的热爱简直是无与伦比。那时的我,一个渴望学习的学生,从上海买来了一本唱词,并且不遗余力地向演员请教唱腔技巧。在同学间,即使只是模仿,也让我小有名气。然而,当时我的理解和表达都显得肤浅而粗糙。我曾以为林黛玉就是王文鹃,而王文鹃则等同于林黛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意识到这样下去并不可持续,因此开始系统研究《红楼梦》中的越剧、电影和电视剧版本。

在这过程中,我发现原本让人心动的王文鹃突然显得“老旧”。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更加贴近曹雪芹笔下的形象,被誉为难以逾越的艺术巅峰。而再次聆听徐丽仙老师那熟悉又苍老的声音,更让我感受到陈晓旭与之相比更接近原著。此刻回头重新翻阅小说,细读葬花情节,让我终于有了些许了解。

众所周知,《黛玉葬花》源自曹雪芹《葬花吟》,既咏花实也写人。一句“今朝花落侬收葬,它年葬侬知谁人”,透露了林小姐缺乏知音、葬花无奈的心境。“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侵”,反映她对世态炎凉和人情如纸的一种悲愤控诉。“质本洁来还洁去,免叫漂泊堕泥尘”,展现了姑娘不愿忍辱偷生、孤傲倔强的一面。整首开篇描绘出黛玉眼前暗淡凄清的情景,以及她的多愁善感内心在生死抉择中的迷茫与厌倦。

将花拟人,以花喻人的手法,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情感传递力。弄明白基本含义后,再次聆听《黛玉葬花》曲子。如果考虑其内容,不论如何,都让我感到陶醉。但想想林黛玉五岁丧父至十四五岁身亡,她的声音能如此苍老吗?为了寻找答案,我耐心聆听了两个月(估计一百遍以上),应该承认徐老师此曲确实动人,但它已成为评弹界不可超越绝唱,为何给人感觉“苍老”?

思及此,有但一个答案:当老师谱曲时已经有一定年纪并身患疾病。相信丽调《黛玉葬 花》不是要模仿其“苍老”或“沙哑”,而是要延续作品留给后人的艺术魅力。我虽然至今未能唱好这首经典,但至少弄清楚了《黛玉 葶》的林妹妹只有十四五岁!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