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宁波市小百花越剧团的新编历史剧《烟雨青瓷》在上海越剧院的逸夫舞台上落幕,这标志着2015年上海越剧嘉年华的启动。为了庆祝上海越剧院60周年纪念,这次嘉年华汇聚了沪苏浙闽12个剧团,共32台精彩演出,计划举办35场表演。这不仅是对近年来参演剧团最多、阵容最为豪华的一次盛事,也凸显了上海作为“戏码头”的重要地位。
此外,这场盛会也是国有院团与民营演出公司合作,以较小的资金撬动大市场的一个尝试。虽然业内人士对上海市场能否在短时间内消化大量同一类型票房持有疑虑,但嘉年华策划人许霈霖表示,从商业风险角度考虑,市场容量决定了产品数量,但文化产业并不仅仅是商业,有时候我们需要通过“倒逼”市场来助其扩充容量。
对于这个问题,上海被认为是越剧发祥之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十几个越劇團同时在上海演出,催生出了众多流派与艺术大家,如今这样的盛况仍让许多戏曲人怀念。因此,只有经常进行表演和磨练以培养观众才能使得越劇保持活力。
去年的嘉年华成功证明了这点,以自家11台大戏吸引全国戏迷,再次获得佳绩。在许霈霖看来,这次嘉年华再次证明了“戏码头”的重要性,以及戏曲院团在那里打响名头,并且能够提高商演报价两成。此外,此次也吸引了一些曾未亮相过上海的地区性节目参加,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艺并争取更多观众支持。
尽管票房分成是一项创新措施,它改变了传统包办模式,让主办方与民营公司共同承担场租成本,与每个表演团队进行票房收入分成,大部分成本将由票房收入支付。但这种方式确保所有参与者都能从中受益,并鼓励各方更加注重作品和选角质量。此外,由于运营成本较低,而且能够通过公益活动增加影响力,使得这一系列活动成为一个成功案例,为后续类似项目提供可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