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滨梅越剧唱段的舞台美术之布景与道具,宛若知性守护者,用它们的存在赋予了戏剧深邃的情感。通过40年代的探索实践,越剧布景产生了与表演风格相吻合的各种样式,为越剧舞美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建国以后,越剧艺术创作水平大为提高,舞美设计也更上一层楼。
写实型布景,以写实产生意境的手法,时空变化不大,能在观众中产生一定的幻觉,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上海越剧院演出的《西厢记》、《红楼梦》,静安越剧团演出的《光绪皇帝》等。
虚实结合型布景,这是越剧布景大量采用的方法。一种是小装置(从40年代样式化装置发展而来),设计景物以局部形象为主,省略其他,由观众的想象去意会全局,如上海越剧院演出的《三看御妹》、少壮越劇團演出的《李翠英》等。另一种是大小装置相结合的布景(即写实布景与小装置相结合),如上海越劇院演出的《祥林嫂》、《北地王》、《金山战鼓》等。
中性和特性的布景,它是在吸收了话劇布景表现方法的基础上,加以糅合而产生的一种。在运用上既有统一性,又有多变性,使不同的场面產生和諧美,又不失各個場面的規定情境及自己固有的特點,如上海越劇院在80年代演出的《瑞云》、《三夫人》、《汉文皇后》、《紫玉钗》、《第十二夜》等。
装饰性布景,它在守旧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创造,常用在时空变化较大的、传统表演手法较浓厚的大戏中,如上海 越劇院 演出 的 《盘夫索夫》(打金枝)、碧玉簪 等 剧目。
借鉴民间艺术风格的一些特殊类型,比如使用剪纸、皮影艺术手法,将特定环境与装饰性糅为一体,有着较强的人间韵味,如1956年 上海 越劇院 演出 的 《白蛇傳》,以及古裝戲 《十一郎》,現代戲 《纺纱闯将》(菜市春)等。
此外,还有一些特别情况下的设置,比如结尾化蝶一场,就具有浓郁浪漫主义色彩,因此采用的是装饰性的布置。而草桥、十八相送回十八这类场面,因时间空间变化大,不得不采用比较虚拟背景。而道具则随着改革不断发展,从生活用品到模仿京调绍调,并由检场人管理,再到现代化的小歌班行头,每一步都反映出了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进步对戏曲艺术形式影响巨大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