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最早源于南宋时期的金陵,舞台上的布景与道具,如同生命的呼吸,静默而又生动。它们不仅是演员们表演的背景,更是观众心中那一片画卷里的美丽风景。如同一位艺术家在画布上勾勒出每一个细节,每一次挥洒都充满了对传统文化深情的致敬。
布景样式:越剧布景,在40年代探索实践后,产生了与表演风格相吻合的各种样式,为越剧舞美风格奠定基础。建国后,越剧艺术创作水平大为提高,舞美设计更上一层楼。布景样式,在写意、写实和虚实结合的基础上,又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形式。
写实型布景,以写实产生意境的手法,时空变化不大,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西厢记》、《红楼梦》等。
虚实结合型布景,一种以局部形象为主,小装置留有较大的表演空间,如《三看御妹》、《李翠英》等;另一种是大小装置相结合,如《祥林嫂》、《北地王》、《金山战鼓》等。
中性和特性的布景,在吸收话剧表现方法的基础上,加以糅合而产生,是上海越剧院80年代作品中的代表,如《瑞云》、《三夫人》、《汉文皇后》等。
装饰性布景,在守旧基础加以丰富和创造,用在传统表演手法较浓的大戏中,如《盘夫索夫》、《打金枝》的装饰性 布景。
借鉴民间艺术风格的布景,将特定环境与装饰性糅为一体,有着较强民间艺术韵味,如1956年版《白蛇传》,以及现代戏《纺纱闯将》,这些都融入了民间剪纸、皮影艺术的手法。
道具:小歌班初期使用日常生活用具;绍兴文戏时期模仿京剧、绍剧,并由检场人管理;改革中从电影、话剧借用“道具”这一名称,对常用的刀枪剑棍进行改良,以适应女演员使用。此外,还向王生记家具店租用红木家具,或去旧货店购买生活用品,有些特殊需要还会到灯彩店定做或学艺出身者加入制作团队。
效果:原始时候乐队模拟声音效果,但随着文明戏和话劇影響,其音响效果向仿真方面发展。在60年代前期开始使用录音机制作仿真的效果,而80年代则利用录音器材录取所需声音或复制现成素材并通过剪辑加工合成所需音效。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值台师傅兼任或者由专职人员负责操作。
扩音设备:最初使用吊置舌簧喇叭作为扩音设备,但由于吊风无法覆盖整个广场,因此逐渐采用台式话筒,并且引入无线话筒技术,使得每个角落的声音清晰可闻。而字幕则主要依靠幻灯字幕在5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为观众提供唱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