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何文秀升堂审案:舞台美术之布景、道具的见证与演绎者
在40年代的探索实践中,越剧布景产生了多种样式,与表演风格相吻合,为越剧舞美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建国以后,越剧艺术创作水平大为提高,舞美设计也更上一层楼。布景的样式,在写意、写实和虚实结合的基础上,又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形式。
写实型布景,以写实产生意境的手法,时空变化不大,可以在观众中产生一定的幻觉,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西厢记》、《红楼梦》等。
虚实结合型布景,这是越剧布景大量采用的方法。一种是小装置(从40年代样式化装置发展而来),设计景物以局部形象为主,省略其他,由观众的想象去意会全局,如《三看御妹》、《李翠英》等。
中性和特性的布景,它是在吸收了话剧布景表现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越剧自己独有的舞台美术语言,加以糅合而产生的。在运用上既有统一性,又有多变性,使不同的场景产生和谐美,又不失各个场系的情境及自己固有的特点,如《瑞云》、《三夫人》等。
装饰性布景,它在守旧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创造,常用在时空变化较大、传统表演手法较浓的大戏中,如《盘夫索夫》、《打金枝》等。
借鉴民间艺术风格的布景,把特定环境与装饰性糅为一体,如把民间剪纸、皮影艺术手法运用其中,有较强的地方特色。
道具则从日常生活用品转变为模仿京劇、绍劇,并由检場人管理。随着演员个人化程度提升,一些主要演员开始自备宝剑折扇等小道具。这些道具经过改良,不仅美观,而且轻巧适合女演员使用。此外,还采用生活用品或仿真制作,同时出现了兼职主管道具的人员,他们向王生记家具店租用红木家具,或向电影厂借用道具。
效果方面,在需要模拟声音的情况下,用乐器模拟声响,而后逐渐引入文明戏和话劇中的音响技术,比如录音机制作仿真效果。在扩音设备方面,从吊风到台式话筒,再到无线话筒,每一步都追求更好的传播效果。而字幕则通过幻灯展示唱词,以便观众听清唱词。
这样的创新,不仅丰富了越劇表現,也推动了一系列新的技术应用,使得这一古老戲曲形式不断更新换代,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