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的舞台美术之布景道具-知识仿佛是一位艺术家的灵感源泉

越剧舞台美术之布景、道具,仿佛是一位艺术家的灵感源泉。通过40年代的探索实践,产生了与表演风格相吻合的各种样式,为越剧舞美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建国以后,越剧艺术创作水平大为提高,舞美设计也更上一层楼。

写实型布景,以写实产生意境的手法,时空变化不大,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西厢记》、《红楼梦》等。

虚实结合型布景,一种是小装置(从40年代样式化装置发展而来),留有较大的表演空间,如《三看御妹》、《李翠英》等;另一种是大小装置相结合,如《祥林嫂》、《北地王》等。

中性和特性的布景,在吸收了话剧布景表现方法的基础上,加以糅合而产生的,在运用上既有统一性,又有多变性,如《瑞云》、《三夫人》等。

装饰性布景,在守旧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创造,常用在时空变化较大、传统表演手法较浓的剧目中,如《盘夫索夫》、《打金枝》等。

借鉴民间艺术风格的布景,把特定环境与装饰性糅为一体,如剪纸、皮影艺术手法运用其间,有较强的民间艺术韵味。

道具方面,小歌班初期是日常生活用具,小歌班后期及绍兴文戏时期模仿京剧、绍剧,并由检场人管理。随着主要演员自备行头和私房道具,其重要性逐渐凸显。在40年代改革中,从电影、话剧借鉴了一些名称,以及对舞台上的刀枪剑棍进行改良,使其适合女演员使用。此外,还向灯彩店租用家具或购买生活用品,以及特殊需要时按图样制作。

效果方面,以模拟声音作为辅助,比如锣鼓打出更鼓声,用唢呐吹出马嘶声和婴儿啼哭声。而在30年代末至40年代,由于学习文明戏和话剧、电影技术,对音响效果进行了仿真处理,比如雷雨的声音或轮船行驶的声音。此后,更利用录音机制作仿真的效果,而80年代则利用录音器材进行剪辑加工。

扩音方面,大型越剧团体开始使用吊风传声器,但由于吊风无法满足要求,便转为使用台式话筒,最终采用飞乐电声器厂出的电容式话筒和无线话筒。这极大地提高了观众能见度,并设置专职人员进行操作管理。

字幕方面,当地方言难以听懂唱词时,便配以幻灯字幕,这也是50年代初期的一项创新措施。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