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十八相送1942年的故事

在那个充满变迁的年代,越剧迎来了新的挑战与转折。1942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它见证了越剧艺术的危机与复兴。

这年春天,马樟花离开了我们,她的去世让人感慨万千。在上海殡仪馆举行的大殓仪式上,袁雪芬、钱妙花等众多同行姐妹齐聚一堂,为她送行。这个时期,越剧正面临着生计难保和娱乐事业受打击的问题,每个剧院都心存忧虑,《越剧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中这样形容:“各剧院均惴惴于心百物昂贵生计堪虞影响娱乐事业夜市萧条单靠日场营业势受打击。”

然而,在困境之中,也有希望在不断涌现。袁雪芬因病停演回到了家乡嵊县,而姚水娟则在皇后大戏院以《泪洒相思地》创下了卖座最高纪录,并在恩派亚重演共202场。

此时,一些女伶开始独立发展,他们中的傅全香加入了同乐戏院,与尹桂芳、竺水招合作。而筱丹桂带领成立了丹桂剧团,在浙东大戏院上演新戏,如《劳燕分飞》、《蝶魂花影》,展现出她们对艺术创新和追求卓越的决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城似乎看不到绍兴文戏男班的广告,而其他女子越剧演员如施银花、徐玉兰也离开上海前往宁波继续他们的事业。

7月1日,以商芳臣为首的标准劇團搬迁至九星大戲院,对外界给予了一丝曝光。这位老生的领导能力得到了评论家的赞赏,他以老生统领三年的经验成为人们关注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10月28日,袁雪芬重新登台于大来劇場,以改革為契機,上演《古庙冤魂》,这是她首次引入“劇務部”中的编导、舞美人员参与制作,这标志着一种新的艺术探索方式开始孕育。此後,她又联合张桂莲、王银凤等人改进表演技术,不断提升自己所从事艺术工作水平。

11月25日,大來劇場上映改革后的第二個作品《斷肠人》,從此,“大來”的每一個表現都采用完整且精湛的地劇本,這是對過去傳統藝術形式的一種革新與升華,也是對未來發展道路的一种探索与预示。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