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1942年,越剧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与转折。2月19日,越剧界的传奇人物马樟花离世,这一消息在上海殡仪馆举行大殓时引起了同行姐妹们的深切哀悼。在这期间,《越剧日报》也发表了一篇题为《越剧的危期到矣》的报道,揭示了当时各剧院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3月7日,袁雪芬因病暂停演出并返回家乡嵊县,而4月1日,她在皇后大戏院成功连演84场,并在恩派亚重演共计202场,这一记录为后来的卖座最高纪录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外,在这个时间点上,姚水娟加入同乐戏院,与尹桂芳、竺水招等人合作,为观众带来了新的视觉享受。
4月17日,以筱丹桂为首成立了丹桂剧团,他们选择于浙东大戏院进行演出,并且推出了多部新作,如《劳燕分飞》、《蝶魂花影》,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艺术家的才华,也给予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而随着绍兴文戏男班的活动逐渐减少,可以看出这一年里女性越劇表演者占据了更多舞台空间。
6月中旬,施银花、徐玉兰前往宁波天然舞台继续他们的事业。到了7月1日,“标准”剧团迁往九星大戏院,由商芳臣领衔,该团队首次亮相以《桂花亭》作为开幕曲目。这一变化得到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对商芳臣长达三年担任老生统领之职给予高度评价。
10月28日,袁雪芬再次登上舞台,在大来剧场展示改革后的第一部作品——《古庙冤魂》,此时她的合作者包括张桂莲、王银凤、张桂凤、陆锦花、梅月楼和沈月凤等,以及编导和舞美人员如于吟、高义、何明、何涛等。这标志着“大来”的改革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从此以后,大来所有的大型制作都将使用完整的原创或改编自传统戲曲的小说或故事而非传统式样的幕布设计及口白配音。此外,此後还增加南薇、大进等人参与其中,使得“大來”的表现更加丰富多彩。
11月25日,大來劇場又推出了第二个經過改革的劇目——《斷肠人》,這使得該劇成為轉變點,是從那時開始,“大來”每一個製作都將完全依賴於完整版戲本進行,並且結束對傳統畫卷與旁白搭配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