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1942年,一场关于越剧命运的故事正值高潮。马樟花的离去,仿佛为越剧画上了一个句号,而袁雪芬、钱妙花等同行姐妹们则以她们的吊唁来缅怀这位戏曲界的大师。
《越剧日报》的头版头条上刊登了一篇题为《越剧的危期到矣》的报道,揭示了当时整个娱乐产业面临的一系列挑战。百物昂贵和生计堪虞已经影响到了每一家剧院,每一次夜市都显得萧条,只能靠日场营业勉强维持,这无疑是对越剧事业的一个沉重打击。
就在这个时候,袁雪芬因为健康问题被迫暂停演出,她选择回到嵊县休养。这段时间内,《泪洒相思地》成了姚水娟在皇后大戏院上的经典之作,她连续演出84场,并在恩派亚重演共202场,最终创下了卖座最高纪录。
傅全香加入了同乐戏院,与尹桂芳、竺水招合作,为观众带来了新的视听享受。而筱丹桂则与张湘卿、贾灵凤、任伯棠、周宝奎等人共同组建了丹桂剧团,他们在浙东大戏院上演出了《劳燕分飞》、《蝶魂花影》等新作,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观众的文化生活,也展现了越剧艺术多样的魅力。
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发现绍兴文戏男班的声音逐渐消失,而女子越劇却依旧活跃于舞台上。施银花和徐玉兰前往宁波,在天然舞台上继续传承他们的情感和技艺。
商芳臣领导的小标准剧团迁移到九星大戏院,以《桂花亭》作为首次亮相的作品,该作品获得评论家的高度赞誉。此外,樊篱也离开了越华剧团,加盟“标准”,成为该团体中的一员,其表现令人瞩目。
最令人振奋的是,在那年的10月28日,袁雪芬重新回到舞台,在大来剧场中以改革为契机,再次扮演古庙冤魂。在她的努力下,以及与张桂莲、王银凤、张桂凤、陆锦花等人的合作下,“大来”开始了一轮新的改革,这标志着幕外幕内两种表述方式交替使用,从而使得整部戲更具完整性和深度。此举成为了历史性的转折点,对未来几十年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