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女拜寿》是顾锡东在1982年编写的越剧剧目,曾作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立团剧目。1984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为电影成为经典,一上映就获得观众热烈反响和业界好评,被评为第五届“金鸡奖”最佳戏曲片。越剧电影《五女拜寿》已成为越剧组成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生命组成的重要一部分,《五女拜寿》之于小百花相当于《茶馆》之于北京人艺,成为小百花越剧团的看家戏和奠基力作。
该剧不仅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冲突激烈,迭起,引人入胜,其传达的中国传统道德精神、孔孟之义、伦常孝道也通过镜头语言进行了更为集中的表达。家本位思想与其母体中国传统社会制度密切联系,又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深层土壤中,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制度成为个体得以沿袭的生存模式。“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齐家成为塑造人格美与规范社会秩序的核心纽带。
儒家的仁学就是强调以亲子之爱为基础,进而再扩展为处理社会中人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因此,对家庭成员生活的地外在物质空间显得格外重要。一是,它是家庭社会地位的象征;二是,要通过它维系长幼尊卑的家庭伦理秩序;三是在它进化过程中完善个体成员内在精神,而个体内在精神又将促进外在空间建设。在一个由“共产主义”的理想所驱动但实际却充满矛盾复杂性的时代背景下,这部作品对现实生活进行了深刻揭示,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情感共鸣。
然而,“外有山河兮,无我亦无君;内有妻子兮,无我何所用?”面对着大变革的大潮流,那些被边缘化的人们,他们或许会发现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但他们的心灵世界却无法从这些宏大的历史变迁中找到归属感。在这样的背景下,《五女拜寿》的故事线索更加凸显出一种悲凉情怀,即使是在这样一个重视集体荣誉的地方,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一点点私人的关注和理解。
尽管这部作品已经过去多年的时光,但是对于那些仍然坚守着原汤汤未干的情感记忆的人们来说,它依旧是一种温暖、一种力量。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家族恩怨、忠诚与背叛的小说,更是一个关于我们每个人心底深处追求平衡、希望以及爱情永恒存在的事实真相。而正因为如此,在这个快速发展且变化无常的大时代里,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故事来提醒自己,不管怎样变化,最终还是要回到最基本的人性需求上去——爱、尊重和理解彼此。
综上所述,《五女拜寿》的现代魅力并不仅仅局限于其古老的手法技巧,而是一种跨时空的情感共鸣,是一种能够触及每一个人心灵深处的声音。这也是为什么尽管现在科技日新月异,但人们依然愿意回去观看并重新解读这一段历史珍贵文献,因为其中蕴含的是人类共同的情感记忆,以及我们今天依然可以学习的一些基本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