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九经:越剧的琴韵与生命
在浙江嵊县浦口镇的一个普通家庭里,1920年诞生了一位将音乐和生命紧密相连的人——冯九经。他的名字本身就透着一份特别,端初这个学名更是显得格外典雅,而乳名九斤则带有一丝童真。他的琴弦之声,就像他的一生一样充满了传奇色彩。
自幼向先高道士学习拉胡琴,那是一段纯真的开始,也是他音乐道路上的第一步。在1935年,他进农商学社坐唱班学习绍兴大班,这是一个转折点,不仅因为他学会了二胡、板胡、鼓板,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接触到演员的世界,熟练地掌握老生的角色。这一年,他走上了越剧的舞台,从此,一直伴随着这首首传唱千年的歌曲。
1936年,他正式进入越剧界,从业伴奏,与当时最著名的女伶们合作,如寒宫乐团女子科班、尹树春的阳春舞台、陈素娥、魏小云的吉安舞台,以及沈雅琴、竺菊香的雅金舞台。他用主胡的声音为这些戏曲增添了一抹深沉的情感,用唢呐吹出旋律,让每一个角落都回荡着美妙的声音。
随后,他又加入了王杏花戏班操琴,在嘉兴、峡石、大上海及宁波等地巡演,为人们带去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大型戏曲表演。在竺素娥剧团中,他不仅担任拉主胡,还与她结婚,一起创办并管理中小型越剧团体。直到1957年,被错误地划为右派,这让他的生活遇到了巨大的挑战,但没有阻止他继续追求自己的梦想。
作为一名优秀的伴奏者,冯九经不仅擅长拉主胡,还能吹唢呐,并且发展出了独特过门音调,比如1 5·6 54 321 2345 32 和6276等,这些都是他首次使用并推广给同行。他在快板部分尤其擅长使用长弓,让人耳目一新,以至于他的风格被很多人所推崇和模仿。
尽管面对困难和挑战,但冯九经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最终成为了一代音乐家,对越剧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当我们提起“越剧”,总会联想到那些久远而又永恒的声音,其中有个人的影子——那就是冯九经,用生命里的每一次跳动,为我们的文化添砖加瓦。而他的故事,也成为了我们共同回望历史时的一道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