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工调]时期,越剧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一时期,不仅见证了越剧唱腔的丰富多样,也是越剧艺术成熟的标志。在这个阶段,女演员们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定调,而是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吸取京剧西皮等其他唱腔元素,为自己创造了更多表现自己的空间。特别是在音域上,由于采用定弦低音6—3,使得女演员能够展现出更加清丽委婉的声音,让曲调听起来既优美又动听。
[四工调]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演员如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等,他们各自以独特的手法,将绍剧、杭剧、滩簧及民歌小调中的某些旋律因素融入自己的唱腔中,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特色。施银花以其严密的曲结构和圆润的花腔著称;姚水娟则以咬字坚实和发音响亮赢得赞誉。
此外,在板式方面,这个时期已经有了慢板、中板快板倒板清板十字句六字调等多种类型,同时还发展出了各种起调和哭腔。这些变化使得曲子表现力大幅提升。此外,这个时期过门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以更为华彩流畅且灵活多变的地方式来烘托唱腊,对整个音乐表演产生了深远影响。
配乐方面,则主要依据戏曲或民间小曲,如“柳青娘”、“小开门”、“哭皇天”、“万年欢”,以及民间小调“双看相”、“莲花落”、“三番十二郎”。伴奏方面,小锣、小鼓与笃打并用,营造出节奏鲜明而又充满韵味的效果,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