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西厢记·琴心》:探索未来声音的独特韵味
在越剧袁派唱腔中,《西厢记·琴心》是一段经典之作,通过莺莺对红娘“小姐,你试猜呀!”的回应,开场四句以这样的方式展现:“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莫不是裙拖得环佩叮咚。莫不是风吹铁马檐前动,莫不是那梵王宫殿夜鸣钟?”这段情景描绘了莺莺隔墙听音,不断猜测,最终听懂了张生的琴声,并领悟了他的心意:“他曲未终,我意已通,分明是伯劳飞燕各西东。感怀一曲断肠夜,知音千古此心同,尽在不言中。”这首歌词源自七百多年前的王实甫原著,但经过精炼,使其既简洁又不失诗情画意。
《西厢记》作为第六才子书,以黛玉为代表,让无数人目不转睛、爱不释手。而只有袁派唱腔能将黛玉的心头爱传达给世人。1943年袁雪芬演出《香妃》时,她创造了一种新的唱腔——尺调,这种唱腔如京剧中的“二黄”,极好地展示人物深沉微妙的心境,因此很快成为越剧新主流;而袁派更孕育出了新的流派。
从浙江剡溪的小戏发展至上海仅短短二十年的时间内,将才子佳人的戏演得光彩夺目。在昆曲式微之际,袁雪芬从昆曲残红碎绿中采撷春花秋叶。她请来昆曲名家饰腔正音、编舞配曲,使越剧表演规范化、格调清新、高雅化,从而脱胎换骨、破茧成蝶,在江南风靡一时。
然而,与大多数贫穷姐妹不同的是,她的父亲是私塾教师,有一定社会地位。但她十一岁便独自一人离开家庭开始艺术生涯,只带了一把折扇。当初决绝和后来的坚持似乎预示着,她这一生就是为了唱戏而来。她在杭州学艺两年后,便到上海开始她的职业生涯。在那里,“越剧皇后”姚水娟仍然风光旖旎,而她凭借与马樟花搭档的《梁祝哀史》,迅速崭露头角,被誉为“越剧新后”。
但三年后的悲痛loss改变了一切。这位被称为“闪电小生的”女孩,如同闪电般出名,却也像闪电般消逝。与其他姐妹一道,她开始改革越剧。她邀请话剧编导制定演出规范,更改服装和舞美,还突破了传统才子佳人的表现方式,将《祝福》改编成越劇《祥林嫂》,上演。当身穿斗篷的大祥林嫂在暴风雪中挣扎呼唤苍天,为何魂灵是否有所留存,这个二十四岁的女子打动了无数观众,并被誉为“新的记程碑”。
越劇改革主要来自吸收昆曲和話劇的营养。从昆曲承继精致高雅唯美主义精神,从話劇吸收写实逼真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这样的经典作品及经典唱段中,它们融合共存;在古典戏里呈现外貌,在生活戏里蕴含内核。我曾多次访问八十岁高龄的老人于淮海路新康花园寓所。她思路清晰、记性良好,一口嵊县官话直截且富有力量,每个往事都鲜明起来。
她常忆起马樟花,说若非含恨早逝,当年的改革可能出现不同的境界;提及自己徒弟说自己收徒少,因为人才难寻且要精心教导;提及座右铭则是“我清白做人认真唱戏”。谈论当前困境、新戏乏善可陈以及流派停滞不前,以及不断需要革新改革……听着我脑海渐渐形成一阕水调歌头——剡水出伶女,其笃趁乌篷,小歌难唱还要尝试,只因为此情钟遍走繁华洋场,看着凋零姊妹电闪逝去。一半掩藏英台泪,大师正当盛时。一代大师必行走文化哲学巅峰之旅,当走完这条蜿蜒河流,一位艺术家便能成为时代巨匠——这涉及文化素养,更涉及道德素质文化自觉性。完成艺术层面的超越,上升到了文化哲学层面,是 袁雪芬最大的成就,也足以启迪后人昭示未来。而白雪虽然融化,却变成了春水般的声音——这是未来应该拥有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