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海报对偶音韵舞姿艺术传承

越剧音韵的演变与发展越剧起源于浙江嵊县,其初期演员主要来自当地农民和工人,使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嵊县方言。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剧不仅在乡村和城镇有了广泛的演出,还扩展到了大城市,并吸收了京剧、绍剧等其他古老戏曲种类的元素。此外,由于需要表演官带戏和宫闱戏,因此在唱念时大量采用了嵊县方言中的书面语言,即读书音。

40年代,袁雪芬所领导的新越剧改革运动在上海兴起,这一改革对越剧从形式到内容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越剧舞台语音也逐渐发生变化。为了达到更大的通俗化和大众化效果,演员开始放弃一些过于俚俗的地方土语,而是更多地运用嵊县方言中的书面语音,同时还融入了一些话剧、昆劇中使用的一些国语及中州韵的声音。

建国后,一些字词的发音又趋向普通话,以便更好地传达情感并增加艺术表现力。在1980年的调查统计显示,有350多个常用的字词其发音接近普通话或中州韵。这套基于嵊县方言但又具有普通话特色的发音系统,被称为“越白”。其中,“官白”指的是使用较为正式、规范的嵊县方言读法,而“土白”则是保留着生活小戏风格,更为生动自然的一种表达方式。

目前,在越劇舞台上,“官白”被广泛应用而“土白”则作为一种色彩性的艺术语言来使用。在一些传统故事的小丑角色或者生活小戏中,如《箍桶记》等,可以看到“土白”的运用。这种独特的声音体系,即使是在现代仍然保持着完整性,它包括28个声母、44个韵母以及7个声调,从而形成20道韵辙共1129个不同的声音组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越歌”,它自成一家,与其他地区不同,是浙江地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