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雅仙,越剧旦角流派的创始人,她在15岁时就进入了陶叶剧团的科班学习戏曲艺术。在大来剧场与袁雪芬同台演出期间,戚雅仙深受袁雪芬的唱腔和表演技巧影响,被誉为“袁派小花旦”。随后,她加入玉兰剧团,与徐玉兰搭档,在《香笺泪》的首演中展现了自己的悲剧风格,并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声音和润腔技巧,这就是后来的“戚派”。
戚雅仙的唱腔以其朴实而流畅著称,她擅长利用中低音区来塑造声音。她的一些常用乐句虽然看起来简单,但通过各种变化使得唱腔丰富多彩。她的特征音调贯穿于每一段唱腔之中,让人难忘。邓颖超曾赞赏道:“她的唱腔虽然听上去很简单,但其实很动听,也很美。”
除了悲剧情绪外,戚雅仙还能够创作欢快、明朗的情感。这一点可以从她1950年的作品《婚姻曲》中体会到。在这段[四工腔]中的板式使用,有许多新的创造,如快速板和慢板相结合的手法,使得节奏稳定而有活力。
甩腔是另一个戚派独有的特点,它保留了袁派的痕迹,又有所发展。例如,《婚姻曲》中的最后三字,“掉”字采用切分节奏和断续音调进行润色,这正是典型的戚派甩腔回味。
在平稳旋律中,小六度跳进或六度下滑音润色的处理方式也成为 戚派的一个标志。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清板部分,其起落分明,可以根据词语和人物感情进行细微变化,以达到华丽但不显赫的效果。例如,《血手印》中的“你不问情由开口骂”,通过凄切哀怨的声音开始,然后转变为哀伤的情绪,最终收尾时既浓厚又有力量。
《龙凤花烛》的“四季衣”也是经典代表性的歌段,它通过春夏秋冬衣服更换传达母女别离的情感,每个季节8句采用启承转合结构,既真实又逻辑性十足,让人感到深刻。
总之,戚雅仙以其独特的声音和艺术个性,为越剧带来了新的色彩。而她的传承者们,如周雅琴、朱祝芬等,都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流派,将其推向更加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