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越剧团路头戏戚雅仙的流派魅力

戚雅仙的艺术之路:从袁派小花旦到创立“戚派”流派

在15岁时,戚雅仙便进入了陶叶剧团的科班学习戏曲,紧接着又于1943年随着科班前往大来剧场,为当时领衔演员袁雪芬搭档。正是在与袁雪芬共台的过程中,戚雅仙深受其唱腔和表演技巧的影响,被誉为“袁派小花旦”。1947年,她加入刚成立不久的玉兰剧团,与徐玉兰同台合作,从首次上演的《香笺泪》开始,以悲剧角色著称,并逐渐展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1950年,戚雅仙组织了一支合作越剧团,在长期不断实践和探索中,她根据自身嗓音特点以及擅长悲剧表演的情境,不断地创新并发展,不仅继承了“袁派”的传统,还在此基础上作出了新的变革,最终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唱腔特色——所谓的“戚派”。

戚雅セン有着朴实而流畅的声音,她的声音虽然音域并不宽广,但她却善于发挥中低音区旋律,使她的声音显得醇厚且深沉。这种独有的风格贯穿于她的所有唱腔中,对听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她的一些代表作,如《婚姻曲》,既能展现悲痛,也能够表现欢快、明朗的情绪。

在音乐处理方面,“戚派”以简洁不繁为主,不事浮夸,而是通过各种变化使其丰富多彩。这一鲜明特色贯穿每一段唱腔,让人难忘。邓颖超女士曾经赞美说:“她的唱腔好像很简单,其实很动听,又很美。” 戚雅仙不仅擅长表现悲情,还能创造出欢快、明亮的情感体验。

至于甩腔,这也是她具有个性的地方。她保留了部分传统方法,同时也做出了自己的创新。在《婚姻曲》中的最后三字,即“一生幸福断送掉”,她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手法进行润色,使这一部分成为典型的“戚派”风格。

另外,“戚派”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平稳旋律中的下行小六度跳进或六度下滑音调,以增强语调并渲染情感。此外,在清板节奏处理上,她善于根据歌词和人物感情巧妙调整音调、节奏及润腔回声,使得整体效果既华丽又朴素,有变化而无痕迹。

如《血手印》的某段落,便充分展示了这一点。在那里,“你不问情由开口骂”这几句乐队伴奏慢板后缓缓放松出来,每个字位都恰到好处地呈现哀愤与激动的情绪。而在《龙凤花烛》的四季衣更是用不同的乐句构建出不同季节的心情,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母女离别之痛。

总结来说,尽管基于传统老戏,但由于其独特的声音和艺术个性,“梁祝”、“白蛇传”等经典作品在她的嘴里获得了一种新生的生命力。至今许多学者仍然将周雅琴、朱祝芬、周美姣等作为她们对古代戏曲文化宝贵贡献的人物看待,他们都是继承并发展了这个流派的人才。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