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雅仙创建的越剧旦角流派,亦被称为“戚派”。她在陶叶剧团科班学习戏曲,随后加入袁雪芬领衔的大来剧场。与徐玉兰合作期间,以悲剧演技著称,并逐渐形成独特的声音和表演风格。1950年,她组织成立了自己的合作越剧团,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创新,将自身音色和擅长悲剧的情感特点融入到“袁派”基础之上,创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流派——“戚派”。
戚雅仙以其唱腔朴实而深沉、音域虽不宽但发挥中低音区特色而闻名。她的唱腔简洁自然,不求华丽,但通过巧妙处理,使其丰富多彩。此外,她还擅长表现悲剧情绪,同时也能创造欢快明朗的唱腔。
《婚姻曲》中的四工腔板式,以及快速转换节奏的手法,都体现了她独到的艺术风格。在甩腔方面,她保留了袁派传统,又有所发展,使得最后三字充满个人特色。此外,在平稳旋律中使用下行小六度跳进音调或六度下滑润腔,也是她的标志性做法。
《血手印》中的[尺调·慢清板]段落,即王千金对林招得责骂的情景,由于音调低沉哀伤和节奏拉开,加上短促下滑尾声,展现出强烈的情感力量。而《龙凤花烛》的[尺调·慢板]则通过春夏秋冬衣物更替,传达母女别离之情,其结构逻辑层次分明,让人感到真切。
戚派唱腔善于利用特征音调变化赋予老戏新的生命力,如《梁祝》、《白蛇传》,尽管这些都是经典老戏,但由于特有的声音色彩,它们在不同的演员手中展现出不同的人气味儿。今天,这一流派仍由众多艺人如周雅琴、朱祝芬等继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