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艺术探秘戚雅仙的流派传奇

戚雅仙的艺术之旅:创立“戚派”与越剧流派的独特风采

在15岁时,戚雅仙便踏入了陶叶剧团的科班,紧接着,她随队到袁雪芬领衔的大来剧场,为袁雪芬同台演出,这段经历让她深受影响,并被誉为“袁派小花旦”。1947年,她加入玉兰剧团,与徐玉兰共同合作,从首次上演的《香笺泪》开始,以悲劇著称,並逐渐形成自己的唱腔风格。1950年组织并领导越剧团,经过长时间的艺术实践和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和完善,在继承“袁派”的基础上,将其变化发展成为一门新的流派——“戚派”。

戚雅仙以其朴实而深沉的声音,被认为是具有鲜明特色的一位歌者。她擅长表现悲劇情绪,但也能创造出欢快、明朗的情感。她的唱腔不仅丰富多彩,而且通俗易学,使得乐汇看起来简洁却内涵丰富。邓颖超曾赞美说:“她的唱腔虽然简单,却非常动听又美丽。”

在表达悲愤、哀怨或激动的情绪时,戚雅仙特别擅长使用下行小六度跳进音调,以及六度下滑音润腔。这使得她的唱腔既有力量又充满情感。在平稳旋律中巧妙地运用这些技巧,使语调更加真挚。

此外,“戚派”还以其独特的甩腔风格受到瞩目。在最后三字时常采用自己特有的音调和润腊法进行组合,如《婚姻曲》的末尾三字,即通过加花扩展并采用切分节奏和断续声进行润色。

至今,“戚派”的传人包括周雅琴、朱祝芬、周美姣等,他们继续发扬这门艺术,让它在越剧世界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