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雅仙的艺术之路始于15岁时入陶叶剧团科班,随后在袁雪芬的大来剧场学习,逐渐形成了“悲旦”的形象。1947年,她与徐玉兰合作,在玉兰剧团首演《香笺泪》,展现出了自己的唱腔风格。1950年成立合作越剧团,通过长期实践和不断创造,最终发展出独特的“戚派”。她的唱腔以朴实流畅、深沉含蓄著称,不仅擅长表达悲剧情绪,也能创造欢快明朗的旋律。
戚雅仙的音域虽不宽,但她运用中低音区的特长,使得唱腔丰富多彩。她善于使用简洁而非繁复的乐句,并通过各种技巧使其变得生动有力。邓颖超赞誉她的唱腔:“简而不繁,不事花哨。”
在《婚姻曲》中,她采用了新的板式和创造性的润腔手法,使得歌词中的字重腔轻、节奏稳定,同时增加了音调的跳跃性。在甩腔方面,她保留了袁派的一些痕迹,并结合自身特色进行发展。
戚派另一显著特点是平稳旋律中出现下行小六度或六度下滑音,以增强语调并渲染情感,如《血手印》中的[尺调·慢清板]段落,展示了一种寓华彩于朴素之技艺。
除了这些作品外,《龙凤花烛》的[尺调·慢板]也彰显了戚派独有的韵味。这段歌曲通过四季衣物更换,传达母女离别的情感结构清晰,有启承转合之分,让人感同身受。
至今,“戚派”依然由一批优秀演员如周雅琴、朱祝芬等人继续传承,其独特的声音色彩影响着越剧艺术界,为后人的学习提供宝贵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