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雅仙的艺术之路始于她15岁时进入陶叶剧团学习,随后在袁雪芬的大来剧场担任旦角,与其共同演出。在玉兰剧团期间,她与徐玉兰搭档,凭借《香笺泪》的首次合作,展现了悲情戏的才华。1950年成立合作越剧团后,她不仅继承了“袁派”的唱腔风格,还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和擅长悲剧的优势,不断创新,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戚派”。
戚雅仙以朴实流畅、深沉含蓄著称,她的唱腔虽不宽广,却善用中低音区,以醇厚音色为基调。她的特征音调简而不繁,便于观众理解和记忆,同时通过巧妙运用,使得乐曲丰富多彩。她还擅长表现悲喜情绪,如在《婚姻曲》中表达新生妇女获得解放后的喜悦。
戚雅仙甩腔技艺独树一帜,它融合了袁派遗韵,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她常在最后三字使用个人特色音调和润腔法,这是典型的戚派风格。另外,在平稳旋律中加入下行小六度跳进或六度下滑润腔,加强语调并渲染感情。此外,《血手印》中的[尺调腔·慢清板]及《龙凤花烛》中的四季衣也展示了戚派唱段的艺术魅力。
至今,许多演员如周雅琴、朱祝芬等都是戚派传人,他们继续发扬这一流派,为越剧艺术增添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