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说戚雅仙传承与创新之光

戚雅仙,越剧旦角流派的创始人,她在15岁时就进入了陶叶剧团的科班学习戏曲艺术。随后,她跟随大来剧场的一位领衔演员袁雪芬,一起上台表演,这段经历对她的艺术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袁派小花旦”。1947年,她加入了刚成立的玉兰剧团,与徐玉兰一起合作,从一部名叫《香笺泪》的首次演出开始,以其悲情角色著称,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1950年,戚雅仙组织了一支合作越剧团,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地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和擅长悲剧特点,在袁派基础上进行创新,最终形成了所谓的“戚派”。她以朴实流畅、深沉含蓄著称,其唱腔虽然音域不宽,但充分发挥中低音区的特色,使得她的声音既有力量又富有韵味。这种简而不繁、通俗易学且丰富多彩的声音特点,让人难忘。

邓颖超同志曾赞赏道:“戚雅仙的唱腔虽然简单,但却很动听,也很美。”除了擅长表现悲剧情绪外,戚雅仙还能创作欢快明朗的情感,如她在1950年的《婚姻曲》中表达了新时代妇女获得解放喜悦的心情。这段唱腔采用四工腔多种板式,有许多新的创造,其中通过快板慢唱的手法增加节奏稳定性和跳跃性。

另外,戚雅仙在甩腔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风格,即常在最后三字运用个人特征音调和润腊法组成甩腔,如《婚姻曲》中的“一生幸福断送掉”,最后三字进行加花扩展,“掉”字拖声并采用切分节奏和断续声润色,这是典型的戚派甩腔风格。

除此之外,戚派还有着平稳旋律中出现下行小六度跳进音调或六度下滑音润腈,以加强语调和渲染悲愤哀怨激动的情绪。尤其是在清板部分善于细微变化,如《血手印》中的“你不问情由开口骂”,通过凄切哀怨的声音营造出浓厚而有力的效果。

总之,戚雅仙以其独有的特征音调贯穿每一处唱歌,将传统老戏赋予特殊色彩,比如《梁祝》、《白蛇传》,这些经典作品因她的演绎而增添了一份特别的情感与个性。此后,她留下的艺术遗产被众多演员继承,如周雅琴、朱祝芬等,他们继续推广这股具有文化内涵与审美魅力的古典音乐潮流。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