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剧的世界里,戚雅仙留下了璀璨的足迹,她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演员,更是流派艺术的一面镜子。戚雅仙从15岁起便投身于陶叶剧团科班学习戏曲,很快在大来剧场与袁雪芬同台合作,不仅学习到了袁雪芬独特的唱腔风格,也被誉为“袁派小花旦”。随后,她加入玉兰剧团,与徐玉兰搭档,以悲情戏著称,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1950年,戚雅仙组织了一支合作越剧团,在长时间的艺术实践中,她根据自身音色和擅长悲剧的情感特点,在继承“袁派”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和发展,最终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套独特音调和润腔唱法,这就是所谓的“戚派”。她的唱腔以朴实流畅、深沉含蓄著称,即使音域不宽,但她充分发挥了中低音区的声音美妙,使得她的声音显得既温柔又有力量。
邓颖超女士曾赞赏道:“戚雅仙的唱腔虽然看似简单,却非常动听,也非常美。” 戚雅仙不仅擅长表达悲伤的情绪,还能创作出欢快明朗的旋律。在《婚姻曲》这首歌中,她通过快速板式的手法,将速度略放慢一些,加上曲调的小变化,使得节奏稳定而富有活力。她在甩腔方面也有一种特殊的手法,那是在袁派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用自己的特色音调和润腊声组成甩腔。
更值得一提的是,戚派还善于在平稳旋律中运用下行小六度跳进音调,或六度下滑音润声,以增强语调并渲染情感。尤其是在清板部分,它们能够巧妙地进行多种细微变化,让华丽之处隐约可见,而平淡之处却蕴藏着深意。这些都体现了戚派作为一种艺术流派,其独到的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
至今,许多演员,如周雅琴、朱祝芬、周美姣等,都受到过戚雅仙的大师指导,他们共同维护着这个传统而又现代化的声音。他们每个人的声音都带有一丝丝对传统音乐遗产致敬的心灵,是对过去艺术家的崇拜也是对未来创新者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