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沪越剧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县的农村,由于嵊县旧属绍兴府,故又称“绍兴戏”;因为绍兴是古代越国的首府,因此,后又改称为“越剧”。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等省市。上海。以后,从剧目表演、音乐效果,不断地进行改革,吸收绍剧的唱腔和京剧的舞蹈以丰富其表演艺术,发展成为“绍兴文戏”,当时全部由男演员演出,进入黄金时期。 1923年艺人金荣水受京剧“髦儿戏”的影响,在嵊县施家岙办起了第一个女子科班,以“文武女班”名义进入上海演出。1928年后,女子文戏科班大量涌现,吸收京剧西皮,创造出“四工调”,与男班展开竞争。1936年后,女班终因扮相俊美,曲调流畅,而取代了男班,盛行浙江和上海。1942年,袁雪芬在l海大来剧场首倡改革,以剧本制代替幕表制,建立导演制,改革服装,采用油彩化妆,改革舞台布景、灯光,充实乐队,吸收昆曲和话剧表演艺术之长,使越剧得到丰富和发展。1946年5月演出鲁迅名著《祝福》,1948年《祥林嫂》搬上银幕,越剧之名蜚声国内。 现在越剧已流传到大江南北、酉南和西北边远省份。浙江省已有六、七十个专业的越剧团。越剧已成为仅次于京剧的主要剧种之一。 越剧长于表现质朴细腻的思想情感和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它的唱腔清丽、委婉而富有抒彩,它的表演虚实结合,使意境与现实、视觉与听觉结合,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几十年来,许多越剧演员、戏剧工作者对越剧从内容到表演,进行了艰苦的舞台实践和富有成效的改革,涌现出一辈又一辈负有盛名的演员,如早期的施银花、赵瑞花和王杏花,继之出现的姚水娟等,以及受人们称赞的“十姐妹”(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尹桂芳、徐天红、筱丹桂、竺水招、张桂凤、吴小楼)和威雅仙、王文娟、金采凤等,现在又有许多中、青年演员崭露头角。 至于越剧著名的保留节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庵堂认母》、《汉宫怨》、《胭脂》等剧目,更成了广大观众有口皆碑的“绍兴戏”了。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