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簪》:越剧的经典改编与传承
在越剧的深邃历史中,佘惠民早已将“东阳班”中的婺剧演变成了《碧玉簪》,这部作品以新婚夫妻王玉林、李秀英的悲惨故事为背景,展现了封建礼教对女性命运的深刻影响。原版《碧玉簪》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王玉林和李秀英因表兄顾文友诬陷而产生误会,最终导致了李秀英被王长期并最终不幸身亡。而顾文友则遭到官府问斩,成为三家绝。
然而,这样的结局并未获得观众青睐,反而引起了艺人们对剧情改编的思考。马潮水等人借助于书摊上的《李秀英宝卷》和《碧玉簪全传》,通过对笔迹的情节进行修改,将原有戏曲融入新的情节中,以玉簪借还为契机,大幅度地改写了剧本。在1920年男班第三次进上海时,他们首次上演,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这一版本不仅技艺上有所提升,更适应了当时争取女权的社会风潮,因此受到了广泛欢迎。
但解放初期,由于其宣扬封建礼教这一原因,《碧玉簪》再次退出舞台。直至1956年全国戏曲工作会议提出了对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和改编工作,《碧》剧才又一次走上了舞台。此后经过多番修订与完善,一些不合时宜的情节得到了删减,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顾文友见鬼魂捉蜻蜓”等,而保持了一些能体现妇女内心怨愫和精神激励的情感场面,如“送凤冠”。
最终,在1956年的10月,由杭州越剧团在新中国剧院首演,该版本取得巨大成功,不仅场场客满,而且随后各个越剧团相继上演,并且黄某京派名演员特意亲临观看,并索要此版本的一份完整脚本准备将其搬上京绣之坛。此外,该版本也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使之更加普及。此后的几十年里,《碧玉簪》的经典形象被不断地更新与完善,为越劇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也使其成为了一个能够跨越时代、触动无数人的文化遗产。